3月19日早上8点,“美团饿了么否认偷听”话题迅速冲上微博热搜榜前列,引发网友大量讨论。
18日晚间,有媒体报道称,经过3个月的测试,通过模拟使用场景,对安卓手机、iPhone和iPad上的饿了么和美团外卖进行多轮测试后发现,谈话提及某种食物后,出现相关推荐的概率高达60%-70%。此外,也有用户反映,在刚谈到想吃什么后,打开外卖App就可见到对相关店铺的推荐,疑似出现App麦克风“偷听”情况。
针对媒体报道,美团、饿了么均予以了否认。
据《IT时报》报道,以两款苹果手机为测试工具进行测试,两名记者以聊天形式提到中午要吃日式料理,之后进入饰饿了么,首屏第二位推荐就出现日式料理店。在1个多小时里记者多次测试,饿了么出现同类现象的概率大概在80%左右,准确度非常高。
此后的3个月中,IT时报记者又在不同场景、不同时间段进行了数十次测试,并将测试设备扩展到苹果、安卓手机和IPAD。发现在以“我想点一个凉皮”为关键词重复多次后,一家凉皮店铺又出现在了美国外卖APP首页推荐商家的位置。此外,记者还以“今夜烧烤小龙虾”“黄焖鸡米饭”“塔哈尔新疆菜”和“元宝饺子”作为关键词,分别在不同日期的四天进行相同测试,美团上均出现了与关键词一致的结果。
图片来源:摄图网(图文无关)
红星新闻就此事电询美团、饿了么方面。饿了么做出三点回应:
首先,所谓“监听用户日常对话并做信息分析”的无端猜测,饿了么既没有做类似的产品设置,也不具备相关技术条件;
其次,饿了么始终如一地严格保护用户隐私,任何必要的信息采集都会在取得用户事先同意的前提下进行,在合法合规的范围内使用;
最后,智能技术的应用正在为用户带来越来越优质的体验,但其实施必须具备足够的技术条件,也需要符合科技的客观规律,还必须遵循法律法规的要求,而非天马行空的幻想。
美团方面回应称,有关“根据麦克风收录的语音关键词为点外卖的用户做推荐”的行为并不存在,美团外卖只会在获得用户语音使用授权,且用户主动发起美团外卖App内的语音输入行为时,才会使用麦克风。此外,美团外卖仅会在用户表达了明确需求信息、进行主动查询后,才会进行相关推荐输出。
对此现象,有业内人士认为,电商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需要逐步完善执行,而行业监管部门也需加大监管力度。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认为,当前很多互联网公司没有对用户提示个人信息已被收集以及日后数据使用规则,而这些获取信息或能应用于大数据分析、精准营销。杜绝类似损害消费者利益情况的发生,需要整个社会营造诚信的氛围,需要互联网企业的自律,也需要监管部门对企业进行大力监管。
就在刚刚举行的两会上,中科院院士、通信网络技术专家尹浩就专门提到了互联网挖掘使用用户数据案例。尹浩认为除了用户自身加强防控风险的意识,例如为重要信息加密,按照安全规则使用信息等,还需特别提醒平台类互联网企业要担负起应尽的责任,利用技术手段保护好用户的信息。在保护信息的基础上,如何合理使用用户信息也需要规范,哪些信息可以使用,使用的方式、范围等,都需要明确。
“比如对互联网用户产生的大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如果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用户,可以在安全管控下有条件地使用。如果分析结果用于其他用途,就需要严格管控,不能随意使用。”尹浩说,涉及网络空间安全的各层面、各主体都要担负起相应的责任,共同打造互联网健康发展的安全生态环境。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徐颖认为,APP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必须有法律依据,收集使用行为必须合法。目前,我国有几十部法律法规涉及个人信息保护。比如,网络安全法规定,收集用户信息应当向用户明示并取得同意,并对用户信息严格保密,建立健全用户信息保护制度。同时对于还没有成文规范可以作为依据的事项,APP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遵守道德伦理底线,尊重社会公序良俗,对相关服务方式进行自我管理和审查,确保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的正当性。
对于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杨立新则认为,个人隐私信息和个人身份信息都要依照法律的规定进行支配,只有衍生数据才可以在大数据时代中进行商业处理,他表示最容易被侵犯的个人信息是身份信息,各类商业推销、电信诈骗等大多是基于个人身份信息泄露而出现的。而现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违反正当原则的情形。例如,APP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本应用于改善服务质量、提升用户体验,但一些APP却利用老用户的使用惯性和信赖,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以更高的价格向其推销产品。正当原则还意味着APP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不应强迫用户授权,或者以默认授权、捆绑服务、强制停止使用等不正当手段变相诱导、胁迫用户提供个人信息。
红星新闻(ID:cdsbnc)记者: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