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交通运输咨询研究中心副主任贺兴东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与燃油汽车相比,甲醇汽车在绿色低碳方面具有优势。作为未来替代燃油汽车的众多可选方向之一,对甲醇汽车的研发和技术储备国家应该全力支持。
每经记者 张蕊 每经编辑 陈星
自2012年启动试点工作以来,甲醇汽车的发展已经走到第8个年头。
3月19日,工信部等八部门再放大招,发布了《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甲醇汽车应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加快推动甲醇汽车应用。
《意见》明确要鼓励甲醇汽车应用。重点在山西、陕西、贵州、甘肃等资源禀赋条件较好且具有甲醇汽车运行经验的地区,加快M100甲醇汽车的应用。
图片来源:摄图网
甲醇汽车,顾名思义,就是以甲醇为燃料的汽车。甲醇是主要由煤经过汽化加氢而生成的液体,其性能与汽油接近,也可以用于点燃式的发动机。
事实上,2012年,工信部便启动了甲醇汽车试点,先后在山西、上海、陕西、贵州、甘肃5省市10个城市陆续开展,共投入甲醇汽车1024辆。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交通运输咨询研究中心副主任贺兴东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与燃油汽车相比,甲醇汽车在绿色低碳方面具有优势。作为未来替代燃油汽车的众多可选方向之一,对甲醇汽车的研发和技术储备国家应该全力支持,以便占领技术制高点,避免该领域内的汽车技术革命一旦发生时我们陷入被动,受制于人。
目前,工信部分17批公告发布了9家甲醇汽车生产企业的32款甲醇汽车产品,形成了甲醇轿车、甲醇/柴油二元燃料重型商用车、微型车、城市客车等不同系列车型,初步具备了甲醇汽车产业基础,提升了甲醇汽车关键技术水平。
不仅如此,工信部还开展了甲醇发动机及整车、人体健康、环境影响等12个方面的试点技术数据采集工作,共采集5亿余个基础数据,为科学评价甲醇汽车各项性能提供了重要依据,有效验证了甲醇汽车的可靠性、适应性、环保性、安全性、经济性等各项性能。
全国人大代表、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多次“力挺”甲醇汽车后,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再次建议推动甲醇燃料和甲醇汽车的普及。李书福表示,在具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的地区,适度发展“煤制醇”,推动甲醇燃料和甲醇汽车的普及,不仅条件成熟,而且符合我国能源国情,对促进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对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改善重点地区环境质量,对实施石油替代战略、走能源多元化路线、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全国人大代表、晋中市副市长辛琰也提出,根据我国能源结构和市场现状,交通领域能源结构调整只能走多元化道路。短距离电动汽车适用于城市内部发展,长距离应当以甲醇汽车来代替传统能源车,且电动汽车目前在电池能量密度、衰减等方面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所以在全国尽快推广甲醇燃料、甲醇汽车是坚决的、必要的。
除了鼓励甲醇汽车的生产制造以外,《意见》明确要鼓励甲醇汽车应用。重点在山西、陕西、贵州、甘肃等资源禀赋条件较好且具有甲醇汽车运行经验的地区,加快M100甲醇汽车的应用。
同时,鼓励在有条件地区的公务、出租、短途客运等领域使用甲醇汽车,在市政车辆、专线物流运输等领域使用甲醇商用车。
并且,《意见》明确指出,有关地区应积极为甲醇汽车应用创造条件,给予符合中国第六阶段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甲醇汽车排放限值要求的甲醇汽车购买、运行等应用优惠政策。甲醇汽车制造企业应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
记者注意到,贵州省在1月召开的推广应用甲醇汽车专题会议上要求,2019年全省要确保推广甲醇汽车1万辆的任务。贵州省将组织相关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参与,按照新建和改建相结合的方式,合理规划一批集汽油、柴油、M100甲醇、充电桩为一体的综合加注站;加紧推进甲醇燃料加注站规划建设,确保2019年上半年建成一批甲醇燃料加注站。
而此前,西安市出台了《鼓励甲醇汽车产业发展若干政策》,促进甲醇汽车推广使用。根据政策,甲醇汽车在西安市机动车停放中心管辖的公共停车场(点)停放2小时以内免费,且不受相关限行措施的限制,可在市内公交专用道行驶。
那么,使用甲醇汽车本身有哪些好处呢?
首先是使用成本低。使用甲醇可比汽油节省40%左右的费用,如车辆百公里油耗为10L,油价7元,百公里就花费70元,若使用甲醇,则可节省28元左右。其次,使用方便。甲醇为液体溶剂,储存和运输方便。此外,可以减少排放。甲醇是清洁燃料,使用甲醇有助于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减少对大气的污染,有助于环境保护。
业内人士认为,在汽车领域里,新能源是大势所趋,纯电动车是未来零排放道路上发展的长远目标,油电混合、插电混合、氢燃料电池汽车则协同发展,而甲醇汽车就是另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可能性,再加上我国甲醇汽车控制系统技术已经基本成熟,因此,甲醇汽车似乎将在汽车行业掀起又一轮的潮流。
不过,在贺兴东看来,甲醇汽车的推广应用则宜采取审慎态度。需综合考虑我国甲醇供应情况以及车辆的技术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等因素,待条件基本成熟时,方可推向市场。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