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张春楠 每经编辑|贾运可 刘艳美
▲太平山顶观香港夜景 每经记者 张建 摄
从一个小渔村,成长为GDP达2.4万亿元人民币的国际化大都市,香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既是国际连通内地的门户,也是内地和全球接轨的桥梁。
正如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所说,香港作为全球最为自由的经济体和中国最为国际化的城市,“最重要的独特优势在于可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扮演非常积极的角色”。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港珠澳大桥和广深港高铁两项“世纪工程”相继开通,在强力拉动内地访港旅客增长,推进香港零售、饮食等行业复苏的同时,也让更多香港居民能够更加便捷地深入探访内地。
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为粤港澳大湾区下一步协同、融合发展描绘出了令人神往的蓝图。
进入大湾区时代,香港和成都,正隐隐发生共振。自2017年开始,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川港澳合作周”已连续两年如期而至,落地香江。2017年“川港澳合作周”期间,成都与香港共签约14个文创项目,总投资金额达196.46亿美元。
香港荔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香港荔园)长期致力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2018年,香港荔园宣布与国内文化产业巨头华人文化合资成立“华荔娱乐”,其首家室内娱乐旗舰店也落子成都。除香港荔园外,香港演唱会制作“大佬”香港艺能,也已于2017年落地成都武侯区。
谈及为何选择成都作为探索内地文旅市场的“起点”,香港荔园主席邱达根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成都文化产业基础非常强,也有很强的游乐文化,“首先落地成都是非常自然的选择”。
成都的吸引力还不止于此。香港电影发展局主席马逢国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他一直认为四川是一个很好的电影取材地,“想想岭南文化和巴蜀文化的碰撞就很值得期待,双方的合作很值得推动”。
提起香港荔园游乐园,也许很多人并不了解。其实,它曾作为香港最大规模的游乐场,陪伴了一代香港人的成长。年幼的梅艳芳就是在荔园初次登台。2018年,这个香港老牌娱乐品牌,正式宣布落地成都。
春节刚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公司会议室见到香港荔园主席邱达根。当被问及进军内地文旅市场第一站为何要选择成都时,邱达根表示,这是理所当然的选择。“成都文化产业基础非常强,而且成都人也有很强的游乐文化,跟娱乐相关的项目选择成都是非常自然的。”
▲香港荔园主席邱达根 每经记者 张建 摄
自2017年以来,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川港澳合作周”已连续两年落地香江。2017年“川港澳合作周”期间,成都在香港举办文创专场推介会,并集中签约14个文创项目,总投资金额达196.46亿美元。
香港荔园游乐场曾伴随香港几代人的成长,“香港的女儿”梅艳芳年幼时,登台首秀就献给了荔园。荔园旁边的“宋城”,更是香港第一个以中国古代为背景建成的娱乐场所。2018年,香港荔园宣布与国内文化产业巨头华人文化合资成立“华荔娱乐”。
依托香港荔园多年来积攒下的丰富运营经验和强大品牌,借助内地消费升级东风,邱达根希望,以此为契机敲开内地市场。而成都,正是他深思熟虑后选择的第一站。
“成都的文化产业基础非常强,有很多书画、饮食甚至游戏类公司总部都在成都。”邱达根表示,“成都人也有很强的游乐文化,所以我们感觉跟娱乐相关的项目落地成都作为起点是非常自然的选择。”
据了解,由香港荔园和华人文化共同操盘的首家室内娱乐旗舰店,投资体量达到千万级,集演艺、体育、科技、饮食于一体,预计将于今年底在成都正式开业。
华人文化副总裁谢力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成都是华人文化一直非常关注的城市,成都的消费力和消费愿望很强,对娱乐体验的需求也是超前的,华人文化愿意把一些新的东西放到成都来尝试。
荔园不是第一家看中成都的香港文化企业。此前,被无数歌迷推崇备至的香港红馆演唱会幕后制造“大佬”——香港艺能已落地成都武侯区,这也是香港艺能第一次选择将区域总部设置在香港以外的城市,预计项目累计投资将达到50亿元人民币。“希望以后在华人地区乃至全世界的演唱会,都能有‘成都制造’。”香港艺能创始人蔡健辉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香港街头 每经记者 张建 摄
借着消费升级东风,文旅产业迅速成长为引得资本“竞相折腰”的朝阳产业。对香港来说,内地有人口红利和文化历史IP、自然景观等旅游资源;而对内地来说,香港有品牌和相对成熟的运营管理经验。香港和内地在文旅上的“珠联璧合”,想象空间很大。
不过,这其中仍有资源整合的问题。“企业层面上我们和华人文化各有优势,项目层面上华荔娱乐也有娱乐、科技和体育运动三个主题。其实,对我们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怎么样进行资源整合,同时要去贴近内地市场的口味。”邱达根解释说,这也是去年底合资公司成立后,一直到今年年底第一个场地才能正式开业的原因,“这里面需要很多斟酌和考察”。
在邱达根看来,香港企业向内地输出品牌的方式,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港片为例,十几年前可以只关心香港背景和港人口味,但现在需要主动拥抱内地文化。“我们进入内地市场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尽可能去寻找最贴近内地文化市场的合作方式。”对于香港荔园来说,因为华人文化熟悉内地市场,这也是他们选择与其合作的原因。
邱达根对内地文旅市场前景非常有信心。“虽然很多非常大的企业早已开始布局,但是整个市场在快速增长,我们的机会还是很大的。”邱达根认为,很多内地家庭已经完成第一步置业,房产和金融体系趋于稳定,对于下一代年轻人来说,追寻的可能就是自我感受和消费体验。
在邱达根看来,室内娱乐是其中相对比较空白的区域。“特别是这几年天气也不是很稳定,户外娱乐就需要考虑这些问题,但商场之类的大型室内载体一年四季都适合游玩,商场的交通配套也很方便。”邱达根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现在不用离开城市就能体验的室内娱乐主体还不是很多,所以我们感觉应该还有空间去做。”
据邱达根透露,除成都外,目前香港荔园也在华东一带进行考察,希望今年年底有第二、第三个成熟的项目落地。“其实港商选择在内地哪个城市投资时,往往会将政策便利放在第一位,因此政策支持很重要。”邱达根补充说道。
▲香港街头 每经记者 张建 摄
2019年是《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签订16周年。邱达根认为,自CEPA签订以来,这项推动两地贸易便利化和自由化的文件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对过去十几年香港经济的增长功不可没,电影、旅游等文化产业也受益匪浅。
“文化产业目前已经非常开放,尤其硬件投资上基本没有什么限制。”邱达根表示。不过他认为,在内容制作上CEPA还可以有进一步开放空间。“例如在引入一些表演项目时,是否可以进一步加大港台艺人所占的比重。”
传统上,香港一直被认为是国际金融和法律服务中心,这也是无数香港年轻人向往的专业领域,但现在这种观念已经在发生改变。“文化和科技产业都是香港正在大力推动的,而这两个产业都必须要融合内地市场才有发展空间。”邱达根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一直以来,香港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在祖国南海。依托两地文化产业融合,以市场和技术为引擎,天府之国与东方之珠正隐隐共振。天府文化也有望依托香港这扇文化窗口,在“一带一路”倡议之下,继续辐射沿线国家和地区。
“作为文化对外交流的窗口,我觉得香港既有需求,也有能力。”香港电影发展局主席马逢国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也表示,作为资深制片人,他也曾到访过成都,对巴蜀文化非常欣赏。“巴蜀文化在香港很有市场,有进一步推广和宣传的空间。”马逢国表示。
不过,他也提出,希望香港特区政府能多推出相关鼓励政策,自上而下引导民间广泛参与到“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中。“除了东南亚我们比较熟悉外,香港对于南亚次大陆的联系还可以大力加强。”马逢国表示。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