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宋双 每经编辑 杨诗涵
毫无意外,每年妇女节这一天,存在感最强的无非只是各类促销广告,以及蹭热点的商业海报。电商从3月初就开始积极预热,这份重视,让人有些啼笑皆非。
物化,可以成功地让任何节日变味。不论是严肃的,怀念的,更遑论本来就是狂欢性质的,最终都能被商家盈利变现,限时折扣一天或者两天,过期不候。而节日最初的含义,似乎也不再那么重要了。更多人对于这个日期的解读和传播,已经是来自于一张张商业海报上单押双押的双关语俏皮话,并乐此不疲,回味无穷。
也是,连焦虑都能贩卖的年代,一切都可以营销。营销没有水花,不是好的新媒体。倒谈不上谁对谁错,尤其是消费者,因为本质上缺乏正确的引导。纵观世界历史,不难发现人类其实是进步很缓慢的物种,国别、肤色、人种、民族、宗教等等之间的互相歧视,爆发战争,彼此消亡,归于平静,再循环复往。有人说,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但是会押韵,此言不假。当然,这样的争斗也包括,性别。性别是人类最简单,最直白的标签;毕竟按照性别,人只分为两类而已,因此这也是最原始的“对立”,早于任何国家、民族的出现,同时也蕴含在最广泛的范围之中。
从古至今,人类也有一个习惯,那就是用一个个纪念日/节日,来“命名”过去的错误,仿佛只要这样做了,一切就已经重视了,解决了,释然了。每年也只需要像扫墓一样,定时祭拜就行。不仅如此,经常会有男士半真半假地说,“你们妇女还有节日,我们男人什么都没有,还是你们地位高。”之前看过一个美国纪录片,出自一位女导演之手,拍的主题是当代男人比女人更难,出镜的各个行业的男士都讲述了自己的心声。
这里也许可以用一些反证法来看。如果要说妇女地位在提高,那么这个纪录片倒是一个例子?当然,远未达到平等,甚至是依然忧心。
有一个公开的事件,也许较为极端,但具代表性。《蕾蒂西娅,或人类的终结》,是法国记者伊凡·雅布隆卡写的一本调查著作。引用一段书封上的官方介绍:“2011年1月18日晚,被收养的18岁少女蕾蒂西娅被人绑架后杀害,凶手在两天之后被捕,数月之后警方才找到了她的全尸。但案件并未就此结束,更大的动荡纷至沓来:时任法国总统萨科齐指责司法部门执法不力,引发了法官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罢工运动。蕾蒂西娅的遭遇并不独特,家庭的暴力,政治的非理性,司法的困局,媒体的虚妄,谋杀犯的野蛮,正在全球各地上演。如果人类不能直面这一人性的悲剧,我们面对的也许不仅是蕾蒂西娅个人的死亡,还有人类的终结。”
读完这本书,感慨良久。这或许不是危言耸听。在妇女节这一天,各媒体不约而同地计算女性薪酬,计算女高管数量,计算女性的消费能力,盘算着还有哪些“她经济”可以成为风口,赚到更多的钱。尤其是当盘点到成功女性时,性别往往成为令人惊讶的加分因素,甚至较为以偏概全地将成功归结于女性地位的提高,而非女性本身的努力。
归根结底,女性需要的平等是什么?权益是什么?远远不只是对于成功女性的仰慕,还包括弱势女性的关怀,并且是长期的关怀,长期的重视,不仅仅只在一年之中的某一天;而成功的女性也不能掩盖掉还在受苦的妇女。妇女需要的平等,是真实的理解,不限于性别的相处,和非简单粗暴的决断。性别不再应该让人感到惊讶,也不需要把其他社会不平等因素叠加进去,混淆妇女的真实处境和权益。也许通过长期不断的平等教育,使得认知水平不断提高,每个人对自己和他人都能做到足够的尊重,男性和女性才能达到真正的和平共处,人类也许才会走得更远——毕竟,你很难令一个还在随地吐痰的人理解两性尊重。
希望遥远的未来,我们能拥有一个伟大灵魂的社会,而伟大的灵魂是中性的,非男也非女,无他,亦无她。
(封面及内文图均来源于摄图网)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