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日,2019年《法治蓝皮书·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发布暨中国法院信息化研讨会在国家法官学院举行。据介绍,2018年,全国法院在“基本解决执行难”过程中,高度重视信息化手段,在提高财产查控和处置效率、规范执行行为、提升执行透明度和强制力方面卓有成效。
每经记者 李可愚 每经编辑 廖丹
图片来源:摄图网
长期以来,不少“老赖”欠钱不还、肇事拒赔。与此同时,另一些企业和个人欠下债务或承担肇事赔偿责任后,虽有意愿履行义务,但没有能力偿还债务或进行赔偿。
对于这类“执行难”问题,各级法院有怎样的解决方案?
2019年3月1日,2019年《法治蓝皮书·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发布暨中国法院信息化研讨会在国家法官学院举行。据介绍,2018年,全国法院在“基本解决执行难”过程中,高度重视信息化手段,在提高财产查控和处置效率、规范执行行为、提升执行透明度和强制力方面卓有成效。
随着人民法院信息化3.0建设的不断深化和完善,信息化对于提升法院执行质效的作用日益凸显。
2018年,全国法院普遍将执行案件纳入办案系统,避免执行案件体外循环;财产网络查控系统得以不断完善和优化;财产变现难借助信息化得以有效缓解;联合惩戒机制依托征信平台得以落地;网络新媒体放大了执行公开与宣传效果;移动终端应用开发实现了“掌上执行”“指尖执行”。
同时,法治蓝皮书还强调,目前有些法院建有执行大数据分析系统或被执行人履行能力评估模型,能够辅助追查被执行人财产线索,监测失信被执行人动态,预测执行工作态势,但是总体而言,数据智能关联尚处于起步阶段,执行大数据助力精准执行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