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产自浙江嘉兴的羽绒服在亚马逊上火了,冲上了亚马逊“女士羽绒服外套”分类销量第一。这款羽绒服究竟有什么独特之处?
每经记者 张潇尹 每经实习编辑 梁枭
嘉兴子驰贸易有限公司办公地点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潇尹 摄
一款产自浙江嘉兴的羽绒服火了。在美国最大的电商平台亚马逊上,这款叫做Orolay的国产羽绒服冲上了亚马逊“女士羽绒服外套”分类销量第一。
值得关注的是,这款被拿来同“加拿大鹅”(Canada Goose)相提并论的羽绒服,由嘉兴当地一家并不起眼的公司设计、生产。与“高歌猛进”的产品销量相比,这家名为“嘉兴子驰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兴子驰)的企业却非常低调。
“我们今天都忙不过来了,电话特别多,现在已经有二十多家媒体联系我们了。”2月26日下午,嘉兴子驰的创始人兼总经理邱佳伟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感慨道。说话间,他不时低头看向手中的手机——信息提示音一直在响。
自家生产的羽绒服突然成了爆款和舆论热点,显然是嘉兴子驰没有想到的。不过,外界对其评价却不仅仅是“爆款”这么简单。
据参考消息网2月22日援引英国媒体《金融时报》的报道,Orolay女款加厚羽绒服成为这个冬季的“爆款”,并由此确立了一席之地,这款来自中国的羽绒服有自己的主题标签,甚至还有它自己的Instagram账号。《金融时报》报道认为,对奢侈品行业来说,它还代表了长期以来欧洲奢侈品牌高管和拥有者一直担心的“破坏性威胁”:亚马逊销售热销时尚产品的能力,中国制造时尚产品的能力,以及传统奢侈品客户认为少花钱也是一种时髦。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Orolay的爆款羽绒服在亚马逊上的售价为每件129.99~139.99美元,衣身和袖子的填充物90%是鸭绒,价格仅为加拿大鹅和Moncler等品牌的10%左右。截至北京时间2月27日晚7点,亚马逊上售卖的Orolay女式加厚羽绒服商品下面有6569条评论,其中四星及五星的评论占比达82%,颇多买家上传买家秀视频表示对该款羽绒服的好评。
一条最新的评论显示:“这件外套真的挑不出任何毛病,又暖又舒服,也足够大,里面穿件毛衣也没问题。我身高5英尺6英寸,体重118磅,买的是小号。这衣服棒极了。我看到有评论说需要注意外套的拉链,但我的拉链完全没问题,我会推荐这个外套并且还会再买的!”
图片来源:亚马逊评论截图
事实上,早在一年前,Orolay羽绒服就已经火过一把。去年三月,美国《纽约杂志》报道称,Orolay羽绒服频频出现在纽约上东区女性的身上,而上东区是曼哈顿的富人区,也是奢侈品销售商的核心市场。这款羽绒服甚至被称为“亚马逊外套”(The Amazon Coat)。
第三方平台启信宝信息显示,嘉兴子驰的注册资本为50万元,法定代表人是邱佳伟。公开资料显示,嘉兴子驰注册于2012年8月,于2013年登陆亚马逊,同时公司品牌Orolay设有自己的官方网站。其官网显示,公司从2006年便开始经营羽绒服业务,努力走品牌经营之路,主要目标之一是建立一个深受北美和西欧人民喜爱的时尚品牌。
那么,这家公司的规模如何?其设计、生产工艺等有何特别之处?围绕上述问题,2月27日上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多次致电嘉兴子驰,公司接线人员向记者表示:“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最近(关于我们的)新闻报道很多,很多媒体联络我们说要来采访,但是我们这边需要约一下时间。”随后,该接线人员补充道:“我们的羽绒服确实卖得挺好的。”
2月27日下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来到位于嘉兴金穗路上的汇才大厦,嘉兴子驰的办公地点位于大厦的7幢12层。公司办公区共有四扇玻璃门,其中一扇门内,公司创始人兼总经理邱佳伟与公司运营负责人丁骏怡正在接听电话。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明来意后,丁骏怡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近期联系公司的媒体很多,包括央视和澎湃新闻等:“但公司目前暂不接受媒体访问,之前其实也没有媒体来采访过,我们需要整体考量和整合之后再接触媒体,因为这是(公司)第一次收到大规模的媒体(采访),我们要谨慎对待。”
丁骏怡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公司的设计中心和生产厂房均位于嘉兴及周边地区。同时,记者从其社交平台发布的状态了解到,Orolay目前已经进军欧洲市场,并在欧洲设有仓库。
公司似乎被自家产品的走红“打了个措手不及”,邱佳伟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目前已经有二十多家媒体联系公司方面:“你看我们今天都忙不过来了,电话特别多。我们这边统一安排之后再联系大家,实在不好意思。”
记者注意到,此前,公司便在其官网上介绍了自己的商业模式:“随着全球工资和运输成本的增加,我们认为我们的垂直整合业务模式是阻力最小的路径。”
图片来源:Orolay官网截图
上海良栖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程伟雄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垂直整合”就是工厂越过品牌商、零售商、贸易商直接对接用户。他进一步分析表示:“优质工厂可以借助类似亚马逊这种平台直接对接用户,这样的商业模式可以让很多优质工厂、贸易商、设计师工作室和中小品牌等做大用户市场,也有机会走出国门。”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这种模式对公司的管控能力要求较高。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