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该本地人逛了?︱西安年特稿

    每日经济新闻 2019-02-20 17:27

    每经记者 师谈    每经编辑 刘琳    

    ▲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师安鹏摄

    这是“西安年”特稿的最后一篇。

    春节期间,粉巷财经(ID:nbdfxcj)团队兵分多路,探访各区域“西安年·最中国”系列活动现场,为您解读这场城市营销背后的成功密码。

    有读者后台留言:从未像今天一样,与城市如此亲近共情!

    他举例解释,在西安居住近20年,所见所感不温不火。如眼下全城活力焕发,乃至让公众个体为之动容的机会,先不评论到底多好,起码不曾有过……

    这是另一层面的感受。城与人的关系,走向更深的精神契合。 

    转眼元宵已至。

    月圆之夜,一元复始。

    这既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也是人们庆贺新春的延续。

    庆贺自然少不了气氛烘托,所以今夜,又叫灯节。

    故宫也按捺不住寂寞,昨晚提前亮了灯,旋即被推上热搜……

    显然,对于光影的运用,无论城市抑或景区,多越来越重视了。


    ▲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师安鹏摄 大唐芙蓉园

    即将过去的这个春节,借助光影表达,曲江的恢弘唐风,高新的科技艺术,浐灞时尚清秀,均在原有肌理之上,有了更具象、更生动的呈现。

    包括西咸新区周秦汉韵的释放,如昆明池、诗经里小镇等,亦带来意外之喜。

    回头审视,无论城市肌骨被照亮,隐藏魅力被释放,收获公众口碑;还是存量资源得以盘活,旅游数据接连暴涨,收获经济效益——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当然,西安人心里也是有“委屈”的。


    ▲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师安鹏摄 沣西新城送城隍祭

    此前的一条市民网友留言,或许代表了不少人的心声:随着外地游客的离去,能否将所有景点的场景保持到正月底,好让居住在西安的人好好观赏一下,领略一下,感受一下,自豪一把!

    其实大可不必担心,据官方消息,“西安年·最中国”活动,会延续到3月6日

    再比如,上述网红打卡地之外,包括沣西新城等区域,一系列颇具传承的民间年味盛典,亦可重点关注。

    在那里,除了光影加持,最近热热闹闹、吸引数万人的送祭城隍,才刚刚开始……

    今年的“西安年·最中国”活动,在去年基础上又跨越一个台阶,是毫无疑问的。

    而由此引发的城与人的共情,亦或值得关注。

    这种共情,既有外地游客的寄望:继续讲好汉唐长安的故事!每一寸土地,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也有那句近乎共识的本土流行语,“让外地人先逛!”


    ▲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师安鹏摄 诗经里小镇

    对此,这样一条网友留言,颇具代表性:家里待客肯定也是这样,客人先吃,等主家把客人送出门,撒丫子玩了好好吃!

    颇显调侃的背后,凸显出的是西安人的大气与乐观,西安城的再度开放与包容。

    当然,我们也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市民,积极热心参与其中。

    比如,粉巷财经此前的“西安年·最中国”系列观察文章中,收到大量市民建议。


    ▲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师安鹏摄 昆明池

    每个人都有不同视角,包括拓展购物属性、交通流线组织、文化IP表达等等——事实上,城市的各项事业,尽管还存在不一而足的瑕疵,但也正是在官方不断突破、公众积极参与中,得到提升。

    过去,我们常常纠结,这座城市的精神到底是什么?因为缺少画面的支撑,任何语言总显得空洞。

    其实历史底蕴也好,新时代风貌也罢,精神的显化,可能就在一次次的城与人的亲近共情之中……

     

    对于这篇文章,我们希望有一个开放性的结尾。

    就西安当前的旅游影响力来说,已达到了空前高度。参照去年,接下来的四季活动策划,乃至展望更远的将来,如何继续去突破?

    事实上,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还是可以更大范围去推广的。


    ▲ 图片来源:每经实习记者 沈鹏摄 高新区的科技与光影

    比如,不止光影的加持,在一些区域、景区,我们明显能感觉到,点滴细节做足了功夫。

    就像有外地游客感慨:

    本只想带娃娃感受过年气氛,我没想到细节做得那么好!无刻不在打扫的保洁人员,使得人山人海的广场,干净卫生;

    移动公厕、固定公厕也有专人时时打扫,厕所手纸充足,有温水洗手;

    排队时有志愿者疏导安抚心情,买票时有志愿者随时答疑解惑,路政停车场停车免费不贴罚单,市民有服务意识和好客精神,广播寻人清晰可听……

    总之细节上用心了,而我说的以上,在我这几年玩过的地方,很少有城市全部做到位!


    ▲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师安鹏摄 现代唐人街特写

    再比如,春节期间,关注度颇高的一个话题——重点活动区域的交通承载,如何创新性的提升优化,尽可能减少对市民出行等方面影响?

    城与人的关系,是在不断共情中得到升华的。

    前行的同时,如何更好的凸显城市的人性与温情,这些点滴细节,都是需要重点考虑的。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李宗伟确定复出 将参加马来西亚羽毛球公开赛

    下一篇

    激活传统成“网红”,“故宫热”能否燎原?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