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摄图网
每经记者 李星 每经实习编辑 裴健如
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25天后,四川野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野马汽车)找到了接盘者。
1月18日,低速电动汽车企业雷丁电动汽车(以下简称雷丁汽车)与野马汽车在成都举行战略重组签约仪式,对外宣布雷丁汽车正式从四川富临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临集团)手中接盘野马汽车。
2018年12月25日,北京产权交易所挂出一个产权转让标的,标的名称为“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99000万股股份(82.5%股权)”,所属行业是汽车制造业,转让方为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转让底价为12亿元,截止日期为2019年1月22日。
根据北京产权交易所挂出的产权转让细节,业内推测此产权转让标的的转让方为富临集团,被转让股权企业为野马汽车。
“我们主要是看中了野马汽车的市场基础,以及其拥有的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1月18日,雷丁汽车相关负责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借助野马汽车,雷丁汽车也能完成在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的布局。
野马汽车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雷丁汽车与野马汽车已正式签署战略重组协议,但战略重组的具体细节还在商讨中。
雷丁接盘
富临集团曾是川汽集团的“救命恩人”。2002年,富临集团曾对当时陷入生产经营困境的川汽集团进行兼并重组,用10年多时间,使野马汽车成长为拥有成都传统车生产基地、成都新能源生产基地和绵阳综合生产基地三大基地的大型车企。
但由于野马汽车的产品销量长期不佳,持续的亏损状态也让野马不得不“卖身”。相关财务数据显示,野马汽车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20.46亿元,营业利润-3.95亿元,净利润-3.85亿元;2018年营业收入为6.62亿元,营业利润为-3.67亿元,净利润为-3.63亿元。
2018年12月25日,北京产权交易所挂出了上述产权转让标的。北京产权交易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曾透露,上述产权转让标的挂出后,业内前来咨询的意向企业很多。
作为一家老牌自主车企,野马汽车已历经三十年发展,拥有完善的研发、制造和销售服务体系。目前,野马汽车已建成成都燃油汽车、成都新能源汽车和绵阳综合生产工厂三大基地,涵盖传统乘用车、商用车、新能源汽车8大系列、40余个车型、60余款产品,销售网络覆盖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销售网点200余家,售后服务网点近300家。
业内人士分析,野马汽车这样一家拥有轿车、SUV和MPV等传统乘用车以及新能源车“全套生产资质”的整车企业,对一些没有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来说吸引力很大。
在距离上述产权转让标的挂牌截止日期四天时,黑马出现,雷丁汽车完成逆袭,成攻接盘野马汽车。
雷丁汽车自2008年开始专注于电动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及生产制造,目前已形成电动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制造、销售、售后服务体系,是国内微型电动汽车行业的知名企业。
“雷丁汽车入主野马汽车是公司战略层面的一次转型升级。”上述雷丁汽车相关负责人表示,重组野马汽车之后,雷丁汽车将形成山东、陕西、四川三大经济生态圈,实现雷丁“品字形”战略排布。
雷丁汽车高层在签约现场透露,未来,雷丁汽车将充分利用营销渠道资源优势,以全新定位打造野马品牌,期待让老品牌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雷丁汽车计划其四川产业基地未来生产规模将达到年产30万辆。
野马能否重生?
雷丁汽车此时选择入主野马汽车,被业内认为是在低速电动车被大力整治之下,急于转型的无奈之举。
2018年11月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国家六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低速电动车管理的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人民政府组织开展低速电动车清理整顿工作,严禁新增低速电动车产能,强化低速电动车规范管理。低速电动车行业一时风声鹤唳。
但雷丁汽车方面却对上述观点并不认同。“入主野马汽车是公司战略布局的需要,并不是外界所说的急于转型,而是一次整体升级。”上述雷丁汽车相关负责人表示,“事实上,在我们入主野马汽车之前,就已拥有了新能源乘用车和商用车的生产资质。”
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4月,雷丁汽车全资收购了陕西秦星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陕西秦星)并将新公司命名为“雷丁秦星”。雷丁汽车也因此迈入了新能源造车“正规军”行列,同时还建立了雷丁秦星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据了解,雷丁汽车已对陕西秦星的生产资源进行整合,拥有“潍坊+咸阳”两大生产基地,形成了新能源乘用车、新能源商用车两大产品体系。
雷丁汽车在新能源汽车的战略布局并没有止步于此。“雷丁汽车选择入主野马汽车是对公司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进一步完善。”上述雷丁汽车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野马汽车和雷丁汽车在各自细分领域均拥有其独特优势,通过此次重组,可以充分利用两家企业的优势,实现资源互补。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雷丁汽车拥有电动车生产经验,但多集中在低端、低速产品,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还未进入主流阵营。此次雷丁汽车入主野马汽车后,能否凭借自身实力,令野马焕发新生,业内将拭目以待。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