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来了!中国首个“万亿区”

    每日经济新闻 2019-01-16 18:32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林拓表示,浦东新区在近30年的成长足迹中,有各种各样的经验。但各地要学习的话,最核心的还是其自我加压、自我革新的主动姿态。

    每经记者 朱玫洁    每经编辑 刘艳美    

    “2018年浦东新区生产总值预计超过1万亿元。”1月9日,上海市浦东新区区长杭迎伟在浦东六届人大五次会议上透露。

    万亿GDP是个什么概念?

    几天前,宁波、郑州相继官宣,正式成为“万亿俱乐部”成员。长三角两大省会杭州和南京,则分别在2015年和2017年突破GDP万亿大关。而西安、大连等备受瞩目的新一线城市,想达成万亿目标,至少还需再努力一两年。

    也就是说,论综合经济实力,浦东已能与众多新一线城市比肩。

    浦东新区与新一线城市2017年GDP对比(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各地统计局

    浦东用上海1/5的面积、1/4的人口,创造了1/3的产值。说浦东是上海经济的“牛鼻子”,当之无愧。而30年前,浦东还是上海人避之不及的经济欠发达区域,“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俗谚,就是由此而来。

    1990年,浦东新区GDP只有60亿元;2005年,发展到2000亿元;此后13年,浦东实现从2000亿元到10000亿元的跨越。

    这让人情不自禁想问一问:浦东迅速成长背后,到底有什么秘诀?而对于其他城市而言,数十年积累的浦东经验,可以复制吗?

    一枝独秀的“最强区”

    如果将视角进一步由城市分解到区县,浦东新区的经济能级,在全国更是“一枝独秀”。

    以四大一线城市为例,由于目前各地2018年的经济数据尚未正式出炉,我们以2017年的数据为参照:北京GDP达2.8万亿元、上海GDP近3.1万亿元、广州GDP近2.2万亿元、深圳GDP超2.2万亿元。四大城市中,除上海浦东外,其余三市GDP最强区,距离万亿经济规模都还有不小差距。

    2017年四大一线城市GDP最强区(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各地统计局

    当然,仅看经济总量显然不够客观。从常住人口来看,根据公开数据,上海浦东新区、北京海淀区、广州天河区、深圳南山区常住人口分别为550.10万人、348万人、169.79万人、142.46万人(注:其中浦东为截至2016年末数据,其余为截至2017年末数据)。以此计算,人均GDP最高的是南山区32万元,而浦东刚超过17万元,只略高于海淀区。

    在上海市内部,浦东人均GDP也不如高达32万元的黄浦区。不过,从城市角度来看,浦东人均GDP不仅远高于上海平均水平,也甩开杭州、南京等新一线城市一大截。

    浦东新区与新一线城市2017年人均GDP对比(单位:元) 数据来源:各地统计局

    不吹不黑地说,整体来看,浦东并非“浓缩就是精华”,而是一个面积够大、经济形态多样、有城有乡、人均经济水平很高的综合性区域。

    “浦东是上海建设五大中心的核心功能区,其发展确实是走在前面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林拓告诉自贸君。

    五大中心,指上海建设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而浦东手握上海自贸区这张“王牌”,集成张江高科技园区、外高桥综合保税区、陆家嘴金融城及上海港等重要板块,在地利上,浦东可谓占了个全。

    1/10面积=3/4GDP

    这种地利,我们从其主要经济指标中,可见一斑。

    2016年,浦东常住人口约占上海全市23%,而其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70.36亿美元,占全市38%,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则占到全市68.8%。在外贸进出口总额方面,2016年浦东实现17594.88亿元,占上海61.4%。2018年,浦东进出口总额正式超过2万亿元。

    “浦东外贸份额占上海六、七成,这再正常不过了。毕竟,港口、综合保税区、自贸区等都在它那儿。”林拓认为,“比起数量,浦东对外贸易更重要的特点是高质量。”

    在他看来,高质量不仅体现在进出口商品的种类、技术含量上,更多的是相关服务、制度上的高质量,是机制上的优势。

    例如,上海港连续8年蝉联全球集装箱吞吐量第一。2017年7月,上港集团率先开始“集装箱设备交接单”电子化相关开发。这张延续30年的纸质单据,是集卡司机在港口领取集装箱的唯一凭证。在大船进港后,一捆捆单据需要集中快递到指定地点,让司机们排队领取。

    2018年7月,经过小范围试点后,上海口岸开始全面实施该单据电子化。根据测算,仅这一项改革,每年就能为企业节约成本超过4亿元。两三个月后,相关经验就被复制到山东等地。

    从2005 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浦东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起,浦东的机制体制改革,就系统开启了,现在在贸易、金融、科创等很多方面形成了一套比较便利和完整的服务体系,这是浦东很重要的优势。”林拓说。

    在上海浦东新区区委书记翁祖亮眼里,“制度创新极大地激发了市场创新活力和经济发展动力”。一个最有利的证明是,2013年建立的上海自贸区,以浦东1/10的面积,就创造了浦东3/4的GDP。

    “浦东经验”到底该学什么?

    事实上,自浦东新区诞生之日起,它的关键词就是改革、先行先试。而在近30年的时间里,浦东经历了从具有政策优势到具有体制优势,再到形成自我革新理念的蜕变。

    作为“含着金汤匙出生”的新区,浦东的很多成绩,确实离不开早期政策支持。比如,1990年陆家嘴金融开发区成立时,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金融机构就被要求须在陆家嘴开设办事处。陆家嘴当下各类外资金融机构云集的盛况,不能说没有当年政策的影响。

    但政策优惠终究是短暂的,体制优化才是可持续的。 “2005年在浦东开展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对浦东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步”。林拓说。

    当时,浦东得知国家要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消息,主动提出“三不”原则:一不要政策,二不要项目,三不要资金,将这个试点争取回来。“现在提的转变政府职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等,那个时候(2005年)浦东已经开始系统去做了,而2013年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再次加速其发展步伐”。林拓告诉自贸君。

    这一改革路径,也体现在浦东的经济数据上。从1990年浦东新区成立算起,2005年,浦东GDP突破2000亿元。此后,浦东一路高歌猛进,实现从2000亿元到10000亿元的跨越。

    到现在,林拓认为,“浦东最可贵的是,形成了自我加压、自我革新,不断迭代优化的理念和精神”。

    2015年,在浦东新区三届区委八次全会上,浦东再次提出,要对“不愿改”、“不必改”、“不会改”、“不放心”、“不敢改”和“不畅通”等六种改革旁观心态“动刀”。

    说起“不畅通”问题,恐怕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经历:到一些窗口办事部门,遇到制度没有明确规定的新情况,工作人员总是习惯性地说“不”;或者踢皮球,让企业和群众来回找部门、兜圈子。

    当时,浦东提出:“今后,能不能形成这样一个规定:窗口人员只有说行的权力,没有说不行的权力,对例外情况要及时报告,对此形成快速反应机制。”

    三年后的2018年,浦东新区企业服务中心主任蒋红军告诉媒体,“我们的窗口无否决权”,不属于本部门事项的,不能“推回去”,要讲清该去哪个部门办;对不符合申请条件的,不能“打回票”,要进一步告诉企业还差什么材料;对法律法规不明确的,不能直接否决,要研究如何解决问题。

    “浦东新区在近30年的成长足迹中,有各种各样的经验。但我认为,各地要学习的话,最核心的还是这种自我加压、自我革新的主动姿态。”林拓说。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中国12月央行口径外汇占款余额减少40.41亿元

    下一篇

    银保监会召开全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暨纪检监察工作会议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