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港股市场一些知名新股接连破发、大股东身价缩水……而在这场资本游戏之中,基石投资者账面亏损,散户损失惨重。
每经记者 袁东 每经编辑 肖芮冬
在电影《让子弹飞》里,编剧虚构了一个民国初年的故事。
这部电影中的人物汤师爷说:“我们没胆子剿匪,但是借剿匪之名敛财的胆子还是有,而且很大。”而汤师爷对另一个角色张麻子传授敛财技法是这样的——县长上任,得巧立名目拉拢豪绅交税捐款,他们交了才能让百姓跟着交钱,得钱之后豪绅的钱如数奉还,百姓的钱三七分成。
戏里戏外,虚虚实实,但是这样的套路似乎总是经久不衰。离我们很近的港股市场,近来发生了很多事情,而且还在继续发生。
进入2018年,港交所开始改革上市制度,大力吸引全球新经济公司赴港上市,而众多“独角兽”、“超级独角兽”公司蜂拥而至。
在这个江湖中,交易所、上市公司、投行、PE、基石投资者似乎正摩拳擦掌地参与一场高级围猎。
而市场的走势也似乎在告诉所有的参与者一个道理——资本市场就是这样残酷。在2018年,港股市场吸引了多家明星公司,但这最大的明星公司如小米、美团却都集体破发,这些新经济公司中的翘楚并没有之前人们预设的那样牛气十足。
低迷的股价让这些参与方都忍受了压力。大股东或创始人身价大幅度缩水、机构投资者账面亏损、小散损失惨重……为了稳定局面,也有大股东出现了承诺一年内不减持的情况。
大股东身价缩水、基石投资者账面亏损、小散忍受损失、港交所因为大市低迷股价下跌,似乎这是一派共克时艰的景象。然而事实真是我们看到的这番景象吗?
先看交易所。虽然港交所股价在2018年下跌了2.88%,但是它在2018年一定是数钱数到忙不过来的。2018年,港交所再次成为IPO集资额全球冠军,IPO集资额达2778.5亿港元、新上市了207家公司,而由此为港交所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仅2018年前三个季度,港交所便收入122.96亿港元、获得净利润74.84亿港元,同比分别增长27%、35%。要知道在2017年,港股市场可是波澜壮阔的大牛市。
再看上市公司。表面看来,很多新上市的公司股价出现较大下跌,但不少公司上市时的估值就远高于其他一些市场的定价,这也成为了很多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的一个主要原因。另外,还有一些公司根本就在亏损或者没有持续经营收入,用市盈率根本无法估值,这在其他一些市场根本没有办法上市,而在港股市场却成为了上市公司,那么怎么估值?相信不同角度会有不同的观点。而最重要的是,他们在资本市场上实实在在获得了融资。去年,港股市场IPO融资的前三名就分别融到了588亿、426亿及331亿港元的巨额资金。另外,这些上市公司的大股东通过IPO也使得自身的股份找到了套现的场所。
然后是基石投资者。表面看起来这些机构投资者同样受到了股价波动的影响,然而这似乎又是表象。一港股基金经理就指出,“某些公司不允许低于净资产发行,而这类20多家公司的二级市场股价已经低于净资产,IPO完全卖不出去。咋办?就是你支持我,我支持你,你申购我的IPO,下回我申购你的IPO,或者隐性地担保申购人的回报率,或者用其他小动作。”而实际上,一港股投行业务经理也表示,“近期就有一内地企业赴港上市找基石投资者许诺保本保收益,并且已经找到。”
可以看到,无论交易所、上市公司、大股东还是基石投资者,都可以通过港股新股上市获得和达到了预期的收益及目的,而剩下的小散们真的只有好自为之了。
随着A股、港股市场互联互通的深化,内地投资者已经通过各种方式参与进了港股的投资。不过在进入这个“赛场”前,还是要摸清“对手”的底细、该慎重时还需慎重。
之前一内地大型企业被邀请作为基石投资者参与某同行业企业的港股IPO,但是由于不熟悉港股市场而选择放弃。
而在二级市场,虽然内地资金越来越多地参与了港股市场,但是个人投资者仍然不占主流,这个市场还是以机构投资者占主导的且境外资金占据了重要地位——无论华尔街的豪强还是欧洲的基金,均是港股市场的“参赛选手”,并且钻研的历史悠久。
除了正股外,港股市场各种衍生产品也足以让投资者眼花缭乱。
对于正在参与港股或者即将参与港股投资的朋友来讲,引用另一部电影《寒战》的台词以共勉:“每一个机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都有自己的游戏规则,不管是明是暗。第一步学会它,不过好多人还没有走到这一步就已经死了,知道为何?自以为是。第二步,就是在这个游戏里面把线头找出来,学会如何不去犯规,懂得如何在线球里面玩,这样才能勉强保持性命。”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