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杜蔚 毕媛媛 每经实习编辑 杜毅
岁末年初,一部《大江大河》,不仅打破2018年好剧荒魔咒,还为2019年开了个好头。
温柔善良的萍萍、脾气直心眼好的雷东宝、机灵的杨巡、从倔脾气到一点就通的宋运辉……这些鲜活的人物即便离开了屏幕,仍然在我们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大江大河》消除了老中青几代人之间的鸿沟,成为全民热追的爆款剧。备受关注下,第二部将会呈现哪些精彩内容?主创人员如何评价?献礼剧究竟怎么拍才好看?带着这些疑问和期待,《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大江大河》收官时,专访了该剧编剧袁克平。
北京的冬天有着刺骨的凛冽,袁克平经受了一场感冒,初愈后的他还带着疲惫,但在谈到《大江大河》的创作时,立刻精神抖擞,滔滔不绝。
谈好作品:关键是写活几个有力量的人物
“写作是很件辛苦的事,需要真诚和努力。”采访伊始,袁克平就表达了自己对创作的敬畏和执着。
影视行业在2018年急转直下的困境,深深焦虑着每一个人。说到底,这是一个内容驱动的行业,资本、明星、大IP只是华丽的包装和支撑,不是一劳永逸的灵丹妙药。袁克平总结2018年好剧稀少的直接原因是:“创作没有过关,很多作品在低等层次上就投入了拍摄、制作。”他认为这些剧失败是可以想象的。
从《琅琊榜》《人民的名义》到《大江大河》的大火,都是品质剧大行其道的一种体现。“如今的观众欣赏艺术品的能力越来越高,但我们现在提供的这些内容,是让他们被迫看戏,这很为难人。”袁克平坦言,当下影视剧行业应该反思,如何用品质大剧来培养年轻观众的审美,而非在剧本创作之初,就妄图以桥段和套路博出位。
《大江大河》为什么能引起老中青几代人的共鸣,它让每一个经历过这个时代,或者没有经历过的人都被深深打动。“对时代的认识,是对编剧最大的考验。”袁克平说,不热爱这个时代和这一段改革开放的历程,就无法站在一个较高的角度去观察、体会、认识,这样写出的作品会很虚伪。因此,“对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认识,是对编剧最大的考验。”
历经千锤百炼,方能感人至深。剧中“宋运萍下线”登上热搜,令无数观众动容。“萍萍的死是一个偶然事件,但老书记的死给我了灵魂的震撼。”袁克平说,老书记和雷东宝是《大江大河》中最让他感动的人物,“雷东宝的倒下,是中国第一代改革人的倒下,使我想到了霸王自刎乌江”。
好作品不只是因为写了一个好故事,更重要的是写活了几个有力量的人物。“我素来认为成功的标准,就是留下不一样的人物。”
作为编剧,更真诚、更努力,才能有效提升作品质量。多元化时代下,大家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袁克平觉得一部作品能吸引20%的人就不错。“我从没想过要征服所有人,也不敢奢望,尽量让喜欢的人多一些,是我的目标。”
对于《大江大河》袁克平仍有遗憾,“我们对这部小说吃得还不透,没有达到融合最佳点,但总体上结果还比较好”。
袁克平对写作的高要求从他对女儿袁子弹的态度上就可见一斑,袁子弹是爆款剧《欢乐颂》的编剧。不过,在袁子弹爱上写作前,袁克平从不做任何干涉,让女儿自己想清楚是否要走这条路。
“她经历过很痛苦的写作过程,第一次写电视剧时,写一集死一个人,写到六七集写不下去了,因为人死光了。但这都需要她自己认识、自己明白、自己成长。”从袁克平朴实的话语里,我们感受到他虽不强求女儿做任何事情,但会默默关注女儿的成长。“刚开始写一股学生腔,文字很优美,但优美得不像‘人话’,我把她写好的本子拿来撕了,让她先学会说‘人话’。”聊到这里,袁克平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后来成长起来比较快,好像一眨眼就会写戏了。最后,子弹还是成功了。”
谈创作:没有什么捷径,需要“磨”的劲头
网络上对袁克平的资料记载少之又少,他不是一个活跃且高产的编剧,在正式退休前,编剧甚至只是他的一个“兼职”。
袁克平曾在毕业后做了十年建筑工人,考剧团没有成功后,开始写小说。现在的他,是湖南省艺术研究所国家一级编剧,但算上《大江大河》,15年间,他累计只创作了5部作品。这其中《国家行动》《下海》等电视剧都是观众耳熟能详的,曾获电视飞天奖、田汉戏剧大奖、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等。
作品少,但是“会用我所有的精力去努力完成”,袁克平坦诚表示自己在创作中没有什么捷径,“好的作品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磨’出来,匆匆忙忙上马的影视剧,一般都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经不起观众的期待”。
2018年恰逢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荧屏掀起一阵创业浪潮的献礼剧,主角们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投身时代洪流,试图闯出一番天地。对此袁克平认为:“我们现在给很多戏打上献礼剧、年代剧、主旋律的标签,这似乎也给这些戏打上了另一个标签:质量差、假。但这并不是年代剧、献礼剧造成的,而是我们的作者以及很多现实带来的掣肘。”
“我不认为主旋律就写不好,而是我们对主旋律的理解上出现了偏差。我们的情感是否能与之共通,这很重要。”袁克平表示,如果创作者自身无法与作品先产生共鸣,势必无法打动观众。“爱父母、爱家庭,爱善良、爱温暖,这些都是人类共通的情感,也是我们在创造中追求的共通之处。这些情感是不分年代的。”
袁克平认为让观众感到真实,是现代剧创作的最大难点,“要想写到让观众相信很难,因为做一点点假,就会被观众发现”。
如今,影视行业正在经历好莱坞工业化体系的熏陶,但“再工业化,也不能忽视对剧本的创造。”袁克平说。
谈IP泡沫:再多的繁华也要归于冷清
袁克平作品不多,且以严肃的现实主义题材为主,但令人意外的是,他竟是个资深的网文爱好者。“几千部网文应该读过吧,玄幻、修仙、都市、科幻,所有能看不能看的都看过。”笑着调侃完自己后,他却陷入了数十秒的沉思。“只是最近大神写作数量越来越多,质量却越来越下降,这几年没有好的新网文作者出来,所以进入了瓶颈。”
虽然行业讲究百花齐放,但近十年来,由网文改编的大IP剧是最炙手可热的题材,《甄嬛传》《步步惊心》《花千骨》等爆款此起彼伏。但当IP被推上资本高位时,许多并不具备粉丝转化率的IP摇身一变卖了好价格拍摄成了剧集,结果却往往是观众不买账,口碑崩盘。
“井喷期过了,网文优秀作品的缺少将会直接影响到影视剧作品的发展。”袁克平直言,“凡是太嚣张了,泡沫就会破裂,再多的繁华也要归于冷清。”不过袁克平也表示,悲观情绪可以有,但不要绝望。“处于低谷期很正常,不是低谷期就活不下去了,也不是繁荣时就一定有机会。对于作者和影视公司来说,谁更耐心守得住谁就拥有将来。烈火烹油看着好,但却是最容易出事的时候。做艺术品最重要的是坚持。”
采访接近尾声,袁克平透露,目前他正在筹备另一部现代题材的作品,时间线在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
为何对现代剧情有独钟?因为改革开放对他的影响深远而又饱含力量,回想起这一路走来,袁克平感慨万千:“毫无疑问中国富裕了,最重要的标志是我再没看到有为吃饭发愁的人,这对中国是很了不起、很伟大的事!”他看向记者,一字一字地说:“你们别以为有饭吃算不上什么大事,但对我们来说就是,我们是小时候从没有吃饱过的一代人。”
袁克平在陷入回忆的那个瞬间,情不自禁地伸出手指比划:“我那时在地里找到这么大(小拇指粗细)的三根红萝卜,农民看到后拿着锄头追赶我,想把红萝卜拿走,我一边跑一边慌忙地连泥巴带土一起吃掉了。”
“中国富裕了,要承认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各种各样的红利。”四十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袁克平很欣慰,“哪怕农民现在依然干着很沉重的劳动,但只要不是因病返贫、因故返贫或者遭遇自然灾害,生活基本都过得去,几乎每顿饭都能喝酒。哪怕曾经经历过下岗的工人,现在也都有了一份工资,足够他们腾出时间去带带孙子,跳跳秧歌舞。”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