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竞争中立”能否率先在自贸区落地?

    每日经济新闻 2019-01-10 21:31

    优化营商环境是自贸区建设的重要任务。专家认为,目前自贸区改革创新,主要是聚焦“只跑一次审批”、“不见面审批”等企业登记注册前端环节,而很少关注企业全生命周期体验,这是未来的一个突破点。

    每经记者 梁宏亮    每经编辑 刘艳美    

    图片来源:摄图网

    1月9日,李克强总理新年首场外事活动,会见的外宾是美国特斯拉公司首席执行官马斯克。

    此前,特斯拉上海工厂正式开工建设。这是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放开外资股比后的首个外商独资项目,也是上海迄今为止最大的外资制造业项目。

    “中国的发展速度和办事效率令人印象深刻,很难想象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开设一个汽车工厂的全部程序。”马斯克说。

    他所说的“办事效率”,其背后体现的正是中国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努力。

    就在今天(1月10日),一场探讨自贸区建设的咨询会在成都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不约而同将话题落脚在如何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做大做强自贸区产业。

    优化营商环境是自贸区建设的重要任务。不少专家认为,目前自贸区改革创新,主要是聚焦“只跑一次审批”、“不见面审批”等企业登记注册前端环节,而很少关注企业全生命周期体验,这是未来的一个突破点。

    避免产业空心化

    “特斯拉来到上海,代表了上海政府对制造业的重新重视。”在当天的咨询会上,上海投资咨询公司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颖直言:“自贸区建设,不能发生产业空心化,要有产业依托。”

    长期以来,自贸区被看作是推进商品自由贸易、出口加工自由贸易以及服务业自由贸易的重要承载地。但随着自贸区改革创新的日益深化,越来越多的人和企业注意到,改革和创新还是要植入到产业中去。

    但是,根据王颖所在团队的调研结果:

    60%的上海受访企业认为,如果我们的自贸区无法适应全球投资贸易规则的新趋势,未来资本转移、产业流失以及就业减少等,这些问题都将成为现实。

    正因如此,讨论产业空心化问题,如何进行前瞻性设计,也就显得特别有意义。因为,有了产业,自贸区的生命力才能体现出来。

    而据西南财经大学四川自贸试验区综合研究院执行院长姜玉梅观察,自贸区在产业配套和支撑上,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贸区与产业融合不够,就会导致很多自主创新碎片化,企业获得感也就不明显。”

    中国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协会副秘书长蒲少伟也建议,自贸区建设,要找准产业发展核心,体现当地特色。“例如,武汉光谷的光电产业,就让人印象很深。”

    而在毕马威政府咨询及公共服务咨询服务总监喻莺看来,自贸区要围绕地方产业基础进行“特惠型创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她举例,浙江自贸区围绕油品产业的创新非常扎实:“他们40条制度创新,有一半都是全国首创,每一条都是有的放矢、大有成效的。”

    关注企业全生命周期

    明确了产业基础对于自贸区建设的重要性,另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真正提升产业实体——企业的获得感?

    我们拿国务院数据来说话——我们的改革事项完成了90%,但企业获得感环比仅增加百分之几点几,说明这个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喻莺直言。

    姜玉梅团队通过调研也发现,当前,虽然自贸区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做出了大量努力,但企业获得感提升效果并不明显。

    四川大学中国自贸区(港)暨“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杜玉琼也有同感。“营商环境好坏,要由市场主体说了算。”她说。

    在王颖看来,目前大多数自贸区的改革创新,主要是聚焦“只跑一次审批”、“不见面审批”等企业登记注册前端环节,而很少关注企业全生命周期体验。

    她认为,自贸区未来优化营商环境的方向,是对标国际先进自由贸易规则,关注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投资待遇,从企业设立、扩大再到融资,甚至退出市场,整个投资贸易全生命周期,给予公平公正待遇。

    为此,她的建议是,投资待遇的制度安排,要从准入设立阶段逐步向全生命周期延展。“也就说,我们要把营商环境优化扩展到后端,这是未来的一个突破点。”

    四川大学中国(四川)自贸试验区暨“一带一路”法律研究中心秘书长王军杰也强调,各自贸区此前的便利化创新,主要集中在事前,关于事后、事中的监管创新几乎没有,未来要更加关注事中、事后监管上的创新。

    另外, “从实践来看,全国所有创新,几乎都是定点创新,能够形成规模效应的大型、系统性集成创新很少” 。王军杰坦言,自贸区建设中,应和国家部委一起,重点产生系统性、集成性成果。

    “竞争中立”可否先行先试?

    在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鲁篱看来,营商环境优化不仅是服务效率提高问题,也不仅是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问题,更多是透明度问题和“竞争中立”问题。

    去年11月进博会期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张茅就曾谈到,今后将采取竞争中立政策,对内资外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一视同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竞争中立”这个词在官方出现,已经不是第一次。此前,央行行长易纲在2018年G30国际银行业研讨会上发言时也透露,为解决中国经济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中国将考虑以“竞争中性”原则对待国有企业。

    在成都举办的这场专家咨询会上,专家们也开始探讨“竞争中立”原则在自贸区先行先试的可行性。

    竞争中立,其实所有自贸区都可以做,虽然一做就会 ‘伤筋动骨’,但做了就能够产生效益。”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所长沈桂龙评价。

    那么,自贸区可从哪些方面着手,实行“竞争中立”?对此,沈桂龙给出了三条建议:

    一是国有企业分类,对于一般性国有企业,政府给它的项目、补贴,是不是可以取消,通过自由竞争,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

    二是对标最高水平、最高标准的透明度原则,提升国有企业信息披露透明度。政府也可以主动把对国有企业补贴的情况对外界进行公示。透明度提升了,在“竞争中立”上就先行了一步。

    三是在自贸区建立公平竞争的投诉机制。“当然,在这个机制当中,首先一条,就是要有接受投诉的机构,允许其他性质企业提出异议。”

    “希望有一个自贸区能够率先推行‘竞争中立’,并将它真正做出效果。我相信,如果有了效果,对整个地区、整个国家更深入地融入国际市场,都将起到很大作用。”沈桂龙说。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上交所债券质押式回购交易时间将延长:1月12日全网测试

    下一篇

    共享打印能否成为共享经济的下一个“风口”?业内称看好前景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