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外合资到地方国资控股,德赛西威的三十二年,见证了中国汽车电子行业的发展,亲历了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乃至中国智造时代的演进。近日,德赛西威董事长陈春霖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专访董事会》记者的采访,介绍了公司布局并解析发展背后的战略。
每经记者 莫淑婷 每经编辑 魏官红
德赛西威董事长陈春霖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从中外合资到地方国资控股,德赛西威(002920,SZ)的三十二年,见证了中国汽车电子行业的发展,亲历了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乃至中国智造时代的演进。
伴随着行业发展,德赛西威自身也从最初的来料加工,发展到自主研发销售,再到发力智能驾驶、智能驾驶舱、车联网等领域。随着硬实力的提高,公司成功登陆中小板。近年来,德赛西威营收规模、净利润均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
近日,德赛西威董事长陈春霖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专访董事会》记者的采访,介绍了公司布局并解析发展背后的战略。
“我们最终的目标是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首选合作伙伴。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们制定了从国际本土化到本土国际化的全新战略,在巩固国内市场地位的基础上,大力拓展国际市场。”陈春霖说。
时间回到1986年。当年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广东吸引了大批外资企业前来设厂,德赛西威的前身中欧电子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欧电子)此时也在惠州设立。
这家最早专注于汽车音响系统的生产商,由飞利浦汽车音响、香港金山集团和惠州工业发展总公司(德赛集团前身)三方合资经营。这样的阵容配置在当时绝对称得上“豪华”。至1998年,德国曼内斯曼威迪欧入主飞利浦汽车音响系统,新加坡人陈春霖也是在这个时候被曼内斯曼威迪欧外派到中欧电子担任总经理。
谈及当年被外派时的心态,陈春霖说:“外派过来的大多是签2+1(2年加1年)的合同,一般3年后就可以回去了。但是我没有抱着镀金的心态,而是希望来到这里能够真正把企业经营好,把业务做好。这一呆,就20年了。”
2001年,随着欧盟批准德国西门子收购曼内斯曼威迪欧的并购案,中欧电子更名为西门子威迪欧汽车电子(惠州)有限公司,此时德赛集团与西门子威迪欧汽车电子分别持有30%和70%的股份。2007年,西门子将旗下西门子威迪欧汽车电子整体出售给德国的大陆集团,而新股东大陆集团希望能够实现全资控股,就这样,大陆集团和德赛集团就合资企业的未来走向了谈判桌。
经过两年多的拉锯战,2010年,德赛集团最终完成对外资股份的反收购。自此,德赛西威从合资企业变成惠州地方国资控股的企业,陈春霖也成为了中国本土汽车电子企业中的首位外籍董事长。
此时,德赛西威如何适应新的内外部环境,继续保持销售增长和市场领先地位,是外界担忧的主要方面。陈春霖告诉每日经济新闻《专访董事会》记者:“当时公司产品主要是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和空调控制器两大类,这个领域的竞争可以说是非常激烈的。没有外资的光环,德赛西威应该怎么发展呢?因此,我们对整个战略重新梳理,并提出了二次创业。”
在陈春霖看来,变为国资企业,对于德赛西威是一个很大的机遇。“在德赛集团对外资股份反收购后,公司决策的效率加快,自主研发的投资力度也不断加大,产品日渐多元化。目前,德赛西威主要有智能驾驶舱、智能驾驶及车联网三大产品群。”他说。
2017年,德赛西威登陆资本市场,陈春霖提出了第三次创业,“我提出要专业和担当。专业指的是以全球标准为标杆做到最专业,担当则指在有规模的时候,不要松懈下来,把这个企业当成自己的企业,平衡发展,平衡利润,平衡生存。我们最终的目标是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首选合作伙伴。”
德赛西威董事长陈春霖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陈春霖制定了从国际本土化到本土国际化的全新战略,在巩固国内市场地位的基础上,大力拓展国际市场。陈春霖告诉记者:“中国市场过去几年发展太快了,是全球最大的市场。目前我们国内客户比例是85%,国外客户比例是15%。而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疲软,我们想加大国际市场的拓展力度。我的长期目标是国内客户与国外客户的占比分别达到70%和30%。”
据了解,目前德赛西威已开拓了多个包括新能源车企在内的新客户,并获得多个新老客户的新项目订单,包括一汽-大众、上汽通用、吉利汽车、长安汽车、蔚来等。
2018年,中国汽车市场出现拐点。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指出:“中国汽车的整体市场开始出现负增长,1~10月份整体产量下降了0.4%,今年(2018年)的负增长已经成定局。”而随着国内乘用车市场的疲软,汽车电子企业业绩普遍下滑。
德赛西威2018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40.61亿元,同比下降8.67%,扣非净利润2.92亿元,同比下降37.17%。预计2018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亿~4.5亿元。
对于公司2018年的市场表现,陈春霖向每日经济新闻《专访董事会》记者解释称:“有几个原因,一是车市的整体环境影响;第二是我们有几个车型刚好在换代;第三是坚持持续的研发投入,基本上公司每一年的投资研发占营业收入比例都在6%~7%,而现在研发的新技术如车联网、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等在短时间内还没能产生收益。”
据了解,在国内汽车行业整体疲软的情况下,德赛西威仍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的力度。财务数据显示,德赛西威研发费用从2014年的2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4.18亿元。2017年研发人员达1458人,同比上涨30.29%。2018年上半年,德赛西威持续加大新技术研发投入,研发费用超过2.4亿元,占比营业收入达8.5%,同比增长28%。
陈春霖告诉记者:“如果不去做研发投入,公司业绩就不会受影响。但是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你要对股东负责,你的战略方向不能只是看重短期利益。汽车电子行业的投入和回报是有周期的,可能需要两三年才能回收。如果现在把研发砍掉不再投资,两年后将面临大问题,将有可能失去很多新商机。”
陈春霖的眼光看得长远,对于自主研发,他一直抱有坚定的态度,“1998年我刚进入中欧电子的时候,销售规模在2亿元左右,这个销售规模在惠州算是很大的。当时出口跟内销的比例差不多,我分析下来后觉得中国汽车产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公司不应该继续做来料加工,而是应该扩大内销规模。要得到国内客户的认可就需要有自主研发的能力,于是我就开始组建惠州的研发团队。2003年的时候研发人员大概有150人,到了2010年研发人员已经超过300人了。所以为什么说,我们脱离了外资控股以后,产品自主研发的能力不但没有丢失,反而越来越具有竞争力。”
在陈春霖看来,未来汽车转型升级的方向正向“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发展。德赛西威作为智能网联技术的推动者,也正不断加大在自动驾驶、车联网等新技术方面的研发投入。在德赛西威的研发大楼门前,随处可见“360度全景技术”、“车道偏离”、“盲点检测”、“前向碰撞预警”等测试车辆。
2018年3月,德赛西威成为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的一员;2018年6月,搭载德赛西威自动驾驶技术的园区车在湖南湘江新区智能系统测试区亮相;2018年11月,德赛西威与NVIDIA、小鹏汽车签订三方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研发适配中国交通环境和驾驶场景的L3级自动驾驶技术。此外,德赛西威还是百度Apollo首批成员,并参与百度BCU、DuerOS的共同研发。
陈春霖表示,德赛西威会以更加开放的心态,与更多优秀企业一起合作发展,积极为智能网联生态圈贡献自己的力量。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