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溢价超6倍巨额收购终“踩雷” 长园集团自曝子公司业绩涉嫌造假

    每日经济新闻 2018-12-24 22:53

    长园集团董监高发表的意见指出,上述行为可能涉嫌业绩造假,尚需进一步核实。考虑到公司已经聘请律师进行全面调查,公司及中介机构加快调查进度,根据调查进展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最大程度减少对上市公司的损失。公司对此事项的调查已开展但尚未结束,长园和鹰作为公司重要子公司,且业绩承诺期刚届满,最终的调查结论可能涉及会计差错调整,公司将根据进展分阶段披露。

    每经记者|欧阳凯    每经编辑|胥帅    

    图片来源:摄图网

    子公司涉嫌业绩造假,长园集团此前收购踩中“地雷”。

    12月24日晚间,长园集团(600525,SH)回复上交所关于公司半年报二次问询函时,同时发公告称,其聘请律师对此次函件中涉及的长园和鹰的问题进行全面核查,了解到其智能工厂项目和设备业务的真实性存在重大问题,独立董事认为智能工厂项目结算及回款严重滞后,根据公司反馈及提供的资料,已有理由初步判断长园和鹰原负责人存在业绩造假的嫌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长园集团于2016年6月耗资18.8亿元收购长园和鹰80%股权,当时采用收益法评估,增值率高达652.02%。

    根据当时的约定,长园和鹰原股东承诺长园和鹰2016年度、2017年度合并报表口径扣非净利润分别不低于1.5亿元、2亿元,然而实际上,长园和鹰2016年度、2017年度分别实现1.56亿元、1.76亿元,2017年的业绩承诺未实现。而业绩承诺期刚过,长园和鹰在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只剩下1700万元。

    智能工厂订单疑点重重

    2016年收购当年,长园和鹰开始在原有设备销售业务的基础上大力开拓智能工厂总包新业务。2016年6月至12月,长园和鹰分别与山东昊宝、上海峰龙、安徽红爱签订建造服装生产智能工厂销售合同,此次发现的问题正是来源于此。

    此前长园集团在上交所的回函中提及长园和鹰三个智能工厂业务出现问题,导致工期和项目结算滞后,占用公司大量流动资金。对此,上交所要求长园集团披露三个智能工厂项目的名称、交易对手方名称、合同金额、工期、以及收入确认的依据。

    根据长园集团披露,其对三个智能工厂项目进行了现场走访,发现问题如下:

    安徽红爱项目仅有部分设备处于运转状态,且安徽红爱单方声称其已与长园和鹰签署《补充协议》,约定已签署的《验收确认书》无效,《往来账项询证函》等文件上公章不是安徽红爱真实印鉴。

    山东昊宝、上海峰龙项目处于停工状态,山东昊宝单方面称已经与山东伊甸缘服饰有限公司(长园和鹰原股东尹智勇实际控制的企业)、长园和鹰签订了《三方协议》,约定将《销售合同》项下的权利义务全部转让给山东伊甸缘,且长园和鹰已向其出具《承诺函》,山东昊宝不需要实际履行原《销售合同》项下义务。

    上海峰龙已发生多起诉讼,工厂没有生产迹象,可能已不具备履行合同项下付款义务的能力。

    长园集团方面还表示,长园和鹰设备销售业务存在客户严重超期未回款及累计退货金额较多的现象,公司已经聘请律师进行全面调查,截至目前,调查仍在进行中,尚无结论性意见。

    长园集团董监高发表的意见指出,上述行为可能涉嫌业绩造假,尚需进一步核实。考虑到公司已经聘请律师进行全面调查,公司及中介机构加快调查进度,根据调查进展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最大程度减少对上市公司的损失。公司对此事项的调查已开展但尚未结束,长园和鹰作为公司重要子公司,且业绩承诺期刚届满,最终的调查结论可能涉及会计差错调整,公司将根据进展分阶段披露。

    长园和鹰曾身陷造假风波

    面对业绩造假的嫌疑,会计师事务所也急忙撇清关系。大华会计师事务所方面表示,基于公司年审期间提供的相关资料和我们已执行的审计程序,认为2016年度和2017年度长园和鹰智能工厂的财务数据和长园和鹰公司管理层对收入确认的依据是合理的。

    但同时表示,介于长园和鹰的3个智能工厂项目均存在相关问题,后续将根据调查结果重新对长园和鹰的2016年、2017年的商誉进行减值测试,根据减值测试结果调整商誉减值金额。

    值得注意的是,《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曾在2016年对长园和鹰有过报道。和鹰科技(长园和鹰曾用名)曾瞄准创业板,并拟定于2012年1月10日下午上会受审,不料证监会一纸公告让和鹰科技的IPO被叫停。证监会的公告称,“鉴于上海和鹰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尚有相关事项需要进一步落实,决定取消第5次创业板发审委会议对该公司发行申报文件的审核。”

    根据当时媒体的报道,和鹰科技的IPO上会审查资格之所以被临时取消,是在其上会之前,有企业实名向监管层举报,举报内容中,主要涉及和鹰科技虚假销售事实,且对其关联公司陷入诉讼的事实未在招股说明书(申报稿)中进行披露等几大问题。

    不过,面对当时记者的采访疑问,长园集团相关人士仅表示“不太清楚相关情况”,并称相关疑问在资产收购报告书均有所披露。针对此次自曝长园和鹰涉嫌业绩造假情况,《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多次拨打长园集团董秘高飞电话,但截至发稿时,一直未能取得联系。

    此外,长园集团还在公告中披露,子公司中锂新材2018年业绩同比大幅下降,目前亏损额较大,预计无法扭亏,中锂新材商誉存在较大减值风险,主要原因是受到新能源汽车补贴相关政策调整及原主要客户沃特玛的影响。需要提及的是,中锂新材的80%股权于去年8月收购而来,收购价19.20亿元,增值率为367.51%,与长园和鹰不同的是,中锂新材的巨额收购未有业绩承诺。

    事实上,根据相关媒体的统计,截至2018年6月末,长园集团69家子公司,有高达50家是收购过来的,占比达72.5%,由于不断收购及收购标的高溢价,长园集团的商誉由2014年末的9.1亿元,激增至2017年末的54.8亿元。商誉激增也就意味着减值风险加大,这是否将影响长园集团2018年全年业绩?《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将持续关注。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道指下跌300点,纳指下跌100点

    下一篇

    证监会发布资产证券化监管问答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