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走入资本寒冬 医疗创业公司谁被“雪藏”谁能前进

    每日经济新闻 2018-12-11 11:35

    源星资本管理合伙人金炯告诉记者,目前投资更加看重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可以通过持续性的研发最终建立技术壁垒,而之前靠单一产品获得融资的创业公司在目前很难获得投资人的青睐,因为担心很难走得长远。

    每经记者 方京玉    每经编辑 陈俊杰    

    进入2018年第三季度,有关“资本寒冬”的争论愈演愈烈,医疗行业亦不能幸免。近期,《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与医疗行业投资人的沟通中发现,面对资本市场低迷,医疗上市公司频现一二级市场“倒挂”现象,医疗行业VC、PE机构目前投资态度与之前相比更为谨慎。投资方观念的转变带来的必然是创业公司融资格局的变化。“资本寒冬”之中,医疗创业公司谁被“雪藏”,谁能前进?

    “之前只有一两个产品的创业公司,只要我们觉得产品可以走向市场、完成一个阶段性成果我们就会投它。但是现在不行了,缺乏技术壁垒、产品线不够丰富,缺乏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很难获得我们的青睐。”近日,源星资本管理合伙人金炯告诉记者。而丹麓资本创始合伙人苏震波则表示,不顾市场空间、为了创新而创新的项目是没有价值的,“革命性的名词出现时不一定马上带来投资风口,太创新的东西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实现产业化”。

    持续研发能力成为“黄金标尺”

    投中数据显示,2018年第三季度,医疗健康市场融资数量有所下降,但交易规模稳中有升,其中医疗服务与医药行业是第三季度投资热点。在市场不确定性增强情况下,投资资金为规避风险向头部企业集中、单笔投资规模增大逐渐成为医疗投资领域常态。

    金炯告诉记者,目前投资更加看重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可以通过持续性的研发最终建立技术壁垒,而之前靠单一产品获得融资的创业公司在目前很难获得投资人的青睐,因为担心很难走得长远。“我们比较期望看到具有底层性技术承托,未来有能力研发出完整产品线的企业。” 金炯说。

    今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有序加快境外已上市新药在境内上市审批。就此,国内创新药研发企业迎来了“进口替代”而非“替代进口”的市场竞争格局:以往通过直接购买国外创新药在中国权益而进行“拷贝”式创新的药企将在国内市场直面原研药厂商竞争。

    苏震波表示,随着行业业态的变化,进口替代与创新的逻辑也在不断进化:“创新药企应该通过两个维度来筛选最具潜力赛道,一个是从临床病种入手,寻找未被满足、但增长潜力巨大的临床需求;还有一个维度是通过跨学科技术平台,寻找到可以有效解决临床需求的技术平台和产品。”对于医疗器械行业的创新风口,苏震波透露看好已经在境外形成销售但是还未在境内形成销售的器械,“比如一个微创减肥器械,在欧洲已经进行一万多例手术了,但是中国还没有企业研发。在医疗器械方面中国还有很大的空间”。

    消费级基因只是“听起来很美”

    继基因测序技术在无创产前检测广泛应用后,国内消费级基因检测行业得到了初步发展。与以“辅助治疗”面孔示人的传统基因测序不同,消费级基因欲以“亲民、时尚”等字眼获得消费者关注。

    但苏震波表示,目前他个人对消费级基因并不偏好:“消费级基因的逻辑更多在数据,从临床价值来说消费级基因更像是保健品,但是以目前的状况来看消费级基因领域产生大的数据量其实并不现实。我们之前看过好几个做消费级基因的公司,都没有实现盈利,美国知名的消费级基因公司目前也没有实现盈利。个人认为基因大数据听起来比较美,但离成熟还有一段距离。”

    作为华大基因IPO前投资方,苏震波观察到基因测序行业每段时间都会产生一个细分产业,最早是测序服务,后来是测序仪,接下来会是临床应用。

    “现在基因领域大的赛道是肿瘤治疗,我们高度看好这个领域。因为任何一个产业作为一个平台性技术出现,只有通过进入临床才会有大的发展。虽然现在还只是在临床的早期,未来技术跑得成熟了成本才能降下来,但是可以肯定地说,基因测序在伴随诊断与临床治疗领域有很大的空间。”苏震波表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王毅外长谈中国公民海外安全:对霸凌行径绝不会坐视不管

    下一篇

    在岸、离岸人民币双双收复6.90关口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