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李星 每经实习编辑 裴健如
▲视觉中国图
“趁年底,赶紧下订单,要不到了明年,你买车的钱就不只是这些了。”12月4日,一家北汽新能源4S店的销售顾问对前来看车的消费者如是说。
2019年,新能源汽车补贴将进一步退坡。现在距离2019年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记者在走访市场时发现,各大新能源经销商面对政策变化,当前并没有采取惯用的年底促销手段。
北京金长风长安汽车4S店的一位新能源汽车销售顾问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今年与往年不同,年底各新能源门店打的不再是价格战,而是拼哪家有现车。”
“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是趋势,无论对消费者还是车企,影响都不会像前两年一样。”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助理许海东对记者说,“虽然补贴政策有变化,但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量仍将保持稳步增长。”
明年补贴至少再降三成
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一年一道“槛”。根据规定,从2017年开始,国内新能源汽车补贴将逐步退坡,到2020年年底补贴将完全退出。
日前,一则关于“2019年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40%,取消地方补贴”的消息,在汽车圈刷屏,被广泛热议。
对此,在11月28日举办的“2018‘谁是第一’商用车年度评选”活动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助理陈士华表示,“2019年新能源补贴大幅下调是必然的,但具体将下调多少还未可知。”
按照2020年底新能源汽车补贴完全退出来计算。许海东认为,明年,新能源汽车补贴至少要在今年基础上再降低30%。
据许海东透露,2019年的相关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文件已制定好了,具体发布时间还未可知。陈士华则介绍称,“中汽协的意见是,新政策越早发布越好,这样对车企来说可以尽早做好调整。”
事实上,一些想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已开始行动。在市场走访中,记者看到,一位北汽新能源车主到4S店办理置换业务,他目前使用的车仅购买了两年。
“我在网上看到明年新能源汽车补贴要再降低的消息,就想着赶在年底前办一下车辆的置换,换一辆续航里程更高的车。”该车主对记者表示。
但该车主并未完成置换手续,因为他想要的置换车型年底前没有置换指标。负责对接此笔业务的北汽新能源店内销售顾问坦言:“目前,置换车辆的订单已经排了很多,如果该车主需要现在办理置换,可能要排到明年,届时,新车的补贴也就要按照2019年的补贴政策重新进行计算。”
销售火爆 车源紧张
没有大幅促销的推广标语和铺天盖地的4S店宣传标识,今年底的新能源汽车销售市场,明面略显“冷清”,实则火爆。
一位比亚迪汽车销售顾问向记者坦言,“现在,各门店的车都不够卖,根本不需要进行促销。”
上述长安新能源的销售顾问也表示:“今年,新能源汽车卖得很好,从10月开始,买新车的车主都必须提前预定。”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1~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7.9万辆和86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70%和75.6%。
多个品牌的销售顾问表示,如想赶在新补贴下来之前购车,必须马上下订单。
记者在走访市场时了解到,如在12月4日下单订购长安CS15 EV360,车主需等一星期左右方可提车。
相较于长安新能源的提车时间,比亚迪和吉利新能源的提车时间会更长。据上述比亚迪店的销售顾问介绍,秦Pro EV提车时间约15~20天左右。吉利新能源店的销售顾问则告诉记者,如现在下订单,提取帝豪GSe时间不定,可能要到明年2月底。
那么,如果在12月下订单,排期到明年提车的用户,补贴标准怎么计算?
北汽新能源、长安新能源、比亚迪等多家新能源汽车品牌的销售顾问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只要在12月底前完成订单,尽管提车日期排到明年初,店内仍会按照今年的补贴标准进行计算。
不过,吉利新能源的销售规定却有所不同。上述吉利新能源门店的销售顾问告诉记者:“即使用户现在下订单,我们也不敢保证什么时候能提车,如果排期到明年,销售价格将重新按新补贴标准来计算。”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就当前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程度来看,尽管2019年新能源补贴将大幅下调,也不会影响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增长趋势。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咨询中心数据资源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其对明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非常看好。“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逐步退坡,无论是车企的战略规划,还是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观念均趋于成熟。”
车企淡定应对补贴退坡
“如果一个产业离开补贴就生存不了,只能证明这一产业还不具备进入市场的时机。”原中国汽车技术中心主任王秉刚如是说。
经历了去年底和今年初的清库存过程,各车企在迎接2019年新能源补贴新政时,心态淡定了许多。
“补贴退坡对于北汽新能源来说,既充满了挑战,也蕴藏着无限机遇。”北汽新能源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北汽新能源没有针对年底这一节点刻意制定特殊的冲量计划。
南京金龙相关负责人也向记者表示,新能源汽车企业经过近两年来补贴退坡和对电池技术门槛逐步提高等阶梯式政策过渡,已经开始慢慢适应政策节奏。“现在新能源汽车企业关心的不是政策补贴还有多少,而是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技术能否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