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下沉一线实践“产业加工基地+政府安置点”

    每日经济新闻 2018-12-04 23:28

    每经记者 夏蓝果    


    直击甘肃·东乡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这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

    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正处于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在党中央、国务院精心部署下,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民营企业在改革开放40年来,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也同样一直是扶贫开发的重要力量。

    与过去大多企业在扶贫中热衷于粗放的“给予”扶贫模式不同,作为民营企业,碧桂园提出的“4+X”扶贫模式当前备受关注,其以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等集团统一部署的规定动作,结合帮扶地区实际拓展的自选动作,一环扣一环扶贫模式。2018年碧桂园帮扶全国9省14县,面向超33万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日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程奔赴国家级深度贫困县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作为碧桂园集团结对帮扶的十四个县之一,东乡县自然条件最差,贫困人口最多,脱贫任务最重,通过对该县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带头人、及产业加工基地、政府扶贫办等实地走访调研,意图探究碧桂园精准扶贫创新模式背后的一套逻辑章法及其与公司治理实质的内生关系。

    打造大山扶贫物联网

    一场大雪过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一行驱车行驶在从兰州到东乡的县道上,海拔2664米的东乡县被白雾笼罩着。东乡县地貌呈方圆形,有1510座山、3083条沟,可以说是典型的山大沟深,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地貌,这里的人们傍着黄土坡而居,千沟万壑中分布着零零散散的村子,则主要以甘肃独特的民族东乡族为主要人口。

    都说中国扶贫看甘肃,甘肃扶贫看东乡。我们一行人的车开在没有防护栏的水泥路上,沿着盘叠在山腰间的县道行进而前,左侧是深邃的山沟,右侧是陡峭的土坡,再远些便是层层叠叠丹霞地貌的黄土高原组合成的群山。

    在东乡县唐汪镇花卉苗木基地,56岁的白咀村村民刘兰告诉记者,今年10月碧桂园以每亩1000元/年的租金承包了她家1.6亩的花卉苗木基地,他们把家里的1.6亩土地流转给碧桂园后,自己也在苗木基地里当起了工人,每天的工资是100元。

    “以前除去施肥和人工等开支,年收入是1800元。承包出去后每年的租金是1500元,加上我们在地里打工,每年能赚36000元,加起来是37500元,比以前翻了近20倍。”刘兰告诉记者,增收之余,她的愿望就是赶紧给26岁的儿子把媳妇娶上。

    碧桂园在唐汪镇建立145亩的苗木基地进行土地流转,不但使群众增加了收入,也使群众摆脱了土地的束缚,帮扶农户达到169户,苗木产业扶贫已成为推动唐汪镇早日实现脱贫的重要举措。

    记者注意到,东乡县是目前甘肃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难点。今年4月以来,碧桂园集团派出一支14人的扶贫组扎根东乡,配合当地政府助力脱贫攻坚。

    援建东乡县龙泉镇拱北湾村易地搬迁安置点产业加工基地建设项目(下称“拱北湾产业加工基地”)是碧桂园产业扶贫的具体实践点。

    拱北湾村,地处东乡县北部最干旱的龙泉镇山坳里,全村均为旱山地,主要种植玉米、洋芋、小麦、苜蓿等,2017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3125元,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养殖、外出打工等方面。

    今年7月28日,由碧桂园集团投资的拱北湾村易地搬迁安置点产业加工基地项目正式开工。该基地项目总占地面积16066㎡,新建2层办公楼1栋、单层标准厂房6栋,项目建成后计划引入油馃馃、服装以及农副产品等加工产业,提供就业岗位约500个,助力当地建档立卡户上岗就业。除此之外,碧桂园还联动东乡县当地优秀企业,用厂房建设、交付使用、利润还贷的方式,助力当地搬迁点贫困户就业脱贫。

    “拱北湾产业加工基地项目通过把产业加工基地与政府的安置点相结合,将人口和产业集中起来,来解决异地搬迁安置点建档立卡户的就业问题,从而探索出一种新型的扶贫模式。”甘肃省委办公厅综合信息处副处长、东乡县拱北湾村帮扶队长、第一书记吴佰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目前关于劳务组织化,农产品商品化,养殖规模化,文化旅游等产业规划都已同期着手研究准备了。

    吴佰顺表示,目前,教育和产业这两个方面都抓得非常紧,重视教育意味着眼光的长远,现在当地的孩子全部都已经能有学上。而在产业上,种植十年九旱也不行,他们就来建了个产业园,让群众可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收入。产业这块要发展,需要企业带,我们希望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来开展。

    扶持贫困地区优势产业 聚“众人拾柴”之力开展消费扶贫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方针。其中,“产业兴旺”在农村发展建设的几个关键要素中居于首位。中央提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但是,山大沟深的地理地貌让东乡与大型工业化生产无缘,也给其在经济和教育上“戴”了落后的“帽子”。产业基础薄弱的东乡,如何找出最快又能快速见效的产业,这成为企业下沉进入东乡县的第一个考验大关。

    不过,碧桂园团队很快就发现,东乡的手抓肉羊在历史上就很有名气,早在南北朝前后,是给帝王的贡品。据东乡当地人介绍,“东乡手抓”之所以声名在外是因为羊的品质是关键,这头道工序就是“舍饲”和选羊。东乡的本地羊吃的是高山深沟野生野长的百草野菜,喝的是从太子山怀抱泉眼里流出来的天然矿泉水,这里的羊肉质细腻、含酸量低,吃起来没有膻味,广受市场好评。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下,手抓羊肉已是甘肃省临夏州颇具代表性的一道名吃。有一种流传:“说起手抓,想起临夏”。那么,东乡羊会不会是当地人的突破口?

    碧桂园东乡扶贫专员卫冠元告诉记者,尽管说东乡羊过去名气在外,但好吃的羊肉,却不一定全国都能够买得到,吃得到,这是因为没有借助当代的冷链和物流配送形成规模化产业,东乡羊过去无法出省,大多是农户自养自卖,销往当地县城附近饭馆等地,极大地限制了东乡羊品牌的发展。

    发展冷链成为产业发展的破冰之举。2018年碧桂园联合厦门湖里国投集团共同帮助东乡本地规模最大的养殖场优尔塔,与他们合作建一个冷链厂,将贫困户养殖的羊统购统销,再依托碧桂园的凤凰优选、碧乡等电商平台渠道,借今年双十一把东乡羊肉卖到全国。

    在汪集镇的优尔塔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里,记者采访到该合作社的创始人,35岁的东乡族青年马成海。2015年秋,在东乡族自治县农牧局的帮助下,马成海创立了“甘肃优尔塔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并逐渐将“优尔塔”这个品牌推向兰州各大餐饮市场。

    “我创立的羊肉品牌‘优尔塔’,现在销量特别好,我真的没想到通过这次的双十一,通过碧桂园的碧乡,我就卖出5558头羊,订单和碧桂园一开始合作就是这么多,当时我们就开始有点紧张了。”马成海对记者说。

    穿过成排的羊舍,落成不久的冷链车间坐落在养殖场一角。马成海告诉记者,如今的羊肉在经过分割冷链处理后,利润能增加20%到30%,平均每头羊能多挣200元。“冷链厂还能额外吸纳部分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一举两得。我们当地的资源是有限的,争取到的资金也是有限的,我希望能把羊肉的品牌加工的附加值做起来,这样才能把产业做起来。”

    好山好水育一方好物,山高水远却难觅市场。而在过去,东乡羊就算品质再好也走不出几里外,如今,借助电商物流的翅膀,东乡羊居然能走进一线城市百姓的餐桌日常中。对此,回想这一切时,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致富带头人马忠华,对着这日渐有大转机大起色的农牧产业有了更加成倍增长的信心。

    “我是真没想到,自己养的羊这么受欢迎,真的非常开心。”祖祖辈辈都养羊的马忠华从没想过,自家的羊能出现在千里以外广东的餐桌上。

    以前,马忠华算是村里很典型的贫困户,从7、8岁就开始跟着家人去赶羊,一养就是几十年。说起贫困的原因,则与家庭结构——人口多、劳动力少是分不开的。家中共有6个孩子,吃的、喝的,孩子上学的费用,沉重的负担几乎压得他直不起腰。随着孩子们慢慢长大,马忠华的经济压力才逐渐改善,现在又养了200多只羊,同时还养了60多头藏牛,首先脱贫出列,还雇了当地六七个贫困户帮他放羊,成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

    马么二力是马忠华雇的贫困户之一,今年32岁的他,在父亲糖尿病复发后,放弃了厦门每月4000元的电路工作,回到大山,照顾父亲。他的家庭,是一个典型的因病致贫家庭。从他记事起,父亲便是身体多病,无劳动能力,严重时甚至卧床不起,母亲则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家中还有两个妹妹。为了减轻负担,马么二力读到二年级,便辍学去砖厂搬砖,一个月能为家里增收300元。

    随着时间推移,马么二力打工收入逐渐增加,一个妹妹也长大嫁人,家中的经济压力逐渐缓解,5年前,马么二力还与同村姑娘结婚,生了一个女儿。本以为可以慢慢过上好日子了,谁知更大的“困难”悄然逼近。

    女儿出生后被诊断出兔唇,经过多次矫正手术,一共花费了近8万元。昂贵的治疗费用及家庭债务,压垮了这个家庭,使他们再次返贫。马么二力一方面需要照顾家人,一方面又急需一份工作,用于一老一小的治疗费用。后来,他遇到了马忠华。

    今年4月,碧桂园依托自有扶贫品牌“碧乡”以及“凤凰优选”的平台资源,为东乡羊、东乡马铃薯等当地特色农牧产品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集中解决销路问题,对缺乏品牌的优质农产品通过集团自有品牌“碧乡”进行推广,提升产品附加值。尤其特别寻找到像马忠华这样的致富带头人,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

    “现在有了企业的支持,养多少收多少,收购价还提高了,每斤羊多给了两块钱,自从成为致富带头人也敢多养了,今年我打算养一千多只。”马忠华高兴地说。马忠华现在特别有干劲,他预计今年大概能出栏七八百只羊,“我想着今后要更多地带动群众,增加厂房、扩大养殖规模,同时该种的庄稼不能荒废。我计划明年将出栏1500只羊。现在我自己身体健朗,还能再干个20年没问题。”

    马忠华、马么二力的故事,只是碧桂园以消费扶贫帮扶贫困户,扶持当地优势产业的一个缩影。而东乡县的精准扶贫帮困模式,同样,也只是碧桂园结对帮扶贫困地区的一个缩影。

    挖掘当地的特色、优质农副产品,重点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与贫困县致富带头人、村镇企业和合作社进行合作,依托旗下自有品牌“碧乡”和“凤凰优选”,建立农特产品产销平台,帮其联系平台、打开销路,打通消费扶贫“最后一公里”。这都是民企入驻贫困县帮扶的宝贵经验。

    今年11月,碧桂园发动员工、业主,大量战略合作伙伴、上下游企业、商业联盟,还有众多的社区和社群,鼓励更多人“以购代捐”,一起加入到消费扶贫行动中来。就售出10000只左右的东乡羊,据初步估算,能直接链接大约3000户贫困户,养殖小户户均增收600~900元,养殖大户户均增收3000~5000元,将很大程度上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增收脱贫。

    大山里的素质教育

    12岁的马富荣是龙泉中学六年级学生,家里有一个15岁的哥哥,在饭馆打工;一个20多岁的姐姐则在家里帮母亲务农,家里主要的收入依靠着有严重胃病的父亲,每月在外养羊仅有收入2800元。

    他坦言,因为家里负担太重,可能上完九年级就不能读书,但自己最大的愿望则是考上大学,“但是我真的很想上大学,未来当一个画家,画一个二层楼的大房子,给小伙伴们一起读书上课。”这样的孩子,在东乡县还有很多。

    “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碧桂园集团十多年来在教育扶贫上积累了丰富经验,也因此深知教育对贫困地区的重要性。今年4月12日,集团对东乡县进行调研后,了解到当地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状况,碧桂园当即决定,在东乡扶贫的首个项目就定为改善龙泉学校的基础设施。碧桂园计划对此投资1700万元改善学校基础设施。

    “虽不是立竿见影,长此以往却能‘扭转乾坤’——对于碧桂园来说,这也是其选择龙泉学校作为集团东乡扶贫首站的原因。

    龙泉学校于今年5月22日开工,9月底,碧桂园援建龙泉学校的两栋教学楼、一栋宿舍楼刚刚交付使用。龙泉学校是镇上最大的完全学校,包含小学和初中共9个年级,共有1129名学生。

    记者到访龙泉学校时恰逢学生们课间休息时间,在宽敞明亮的橘色教学楼背景下,孩子们正在小型操场上追逐嬉闹,初冬时节的大山深沟处此刻展现出的是另一番生机勃勃。

    12岁的六年级学生马梅兰告诉记者,以前的学校的楼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是二层楼,但是下雨时候教室会漏水。宿舍楼也比以前漂亮,住起来有家的味道,学校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在学校不再寒冷,改善了学习氛围,自己学习起来更加专心和投入了。

    龙泉学校校长唐彬对记者介绍,学校现在有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学生353名,在东乡族,人均年收入低于3500元的是贫困线。

    “新校舍的启用,解决了学校十年内教室不够用的大问题。”唐彬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县里控撤保学工作推进、居民集中安置点建立、教育观念改变等原因,学生数量激增。原来校舍老化并且拥挤,经常是50~60个学生挤在一起上课,学生宿舍是只有4~9年级的学生才能住校。现在,碧桂园援建了2栋教学楼和学生宿舍后情况得到很大的改善,相比于以前还增加了舞蹈室、美术室、图书室、音乐室、医疗室等。“援建后的龙泉学校可针对龙泉镇及周边5个乡镇扩招200名学生,并解决316名学生的住宿问题。学校建成后也带动被父母外出务工带出的学生的返乡回流学习。”唐彬说道。

    教育扶智方面,碧桂园还着眼于东乡县长远脱贫和长远发展,把教育扶贫放在帮扶的第一位。据碧桂园方面透露,在按期完成龙泉学校项目建设任务的同时,对龙泉镇剩余11所学校和全县寄宿制学校提升进行调研,计划出资1000万元设立东乡县专项扶贫资金,重点帮扶贫困优秀困难学生,提高教师队伍建设,解决教育方面的短板;积极推进集团职业学院与临夏现代职业学院的合作对接,通过优势互补、政策倾斜等措施,为东乡县培养更多技术人才。同时,集团对东乡县内近5~10年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开展摸底,进行帮扶,积极想办法让这部分人就业,引导大学生回乡创业,打造大学生致富能人,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此外,在教育扶贫上,碧桂园还成立助学基金,持续三年资助全县贫困户学生完成学业。此外,他们还组织职业技能培训班,免费培训拉面、电焊等实用技能。

    俗话说:“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碧桂园结合群众意愿,针对性开展各项技能免费培训,并利用集团的产业链优势,对建档立卡户劳动力开展订单式职业技能培训,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实现培训、就业一站式服务,帮助其掌握致富门路和技术。针对有劳动力缺技术的贫困人口,采取集中培训、远程培训或送教下乡等形式,培训合格发放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并联动下属物业公司、酒店管理公司、建筑公司、零售公司以及合作伙伴,提供大量就业岗位;针对不愿外出或只能就近就业的贫困劳动力人口,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开展新技术推广和生产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增收。同时,培养农村电商从业人员,协助农产品商品化,帮助农村产品通过互联网平台销售。

    碧桂园扶贫工作队队长张韬告诉记者:“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在党和政府引导下,进一步把扶贫着力点放在‘造血’上,紧紧围绕‘人’这个关键因素,开展‘3个3’工作,即寻找一批青年致富带头人、老村长、深度贫困户三个寻找计划,聚焦村支书、青年致富带头人、乡贤三类人群,实现帮助1万名贫困大中专学生找工作、扶持1万名青年致富带头人扎根农村创业、资助1万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三个一万目标,通过扶志扶智扶技扶富,激发造血活力,孕育涵养新时代乡村人才大军,为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3版权合作电话:021-60900099。

    上一篇

    海正药业信披三项违规遭谴责 董秘办:接受处分,将完整披露

    下一篇

    再度出售金融公司股权 渤海租赁9亿出清天津银行股份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