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当前,投资人似乎都在以更加客观、冷静的眼光看待与分析曾无比火热的医药行业。值得注意的是,冷静绝不等于降温,多位投资者强调,当下的投资环境有利于医药行业从过热的状态回归到理性的温度,这对于筛选出高质量、真创新的医药企业大有裨益。
每经记者 陈星 每经编辑 张海妮
圆桌论坛现场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冷静”、“降温”、“刹车”,在提到今年以来的医药投资行业现状时,上述词汇作为高频词不时出现。在今日(12月3日)由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2018中国医药资本论坛”上,“今年医药投资行业的冬天,比往年都冷一些”再度成为主题之一。
参与该圆桌话题讨论的多位医药投资行业嘉宾认为,医药投资行业的趋于冷静既有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也有细分行业政策的原因,但他们的共识是:医药投资行业的“冷静”代表着回归理性、趋于合理,是将医药投资行业从过热状态降温至正常温度。
多位行业人士认为,经过这轮大浪淘沙,真创新、高质量的医药企业将留存下来。
“今年医药投资行业的冬天,比往年都冷一些”,在今日召开的“2018中国医药资本论坛”上,这既是圆桌论坛之一的主题,也是年终岁末对即将过去的一年医药投资行业的精准总结。
“医药投资行业的冷,是趋于冷静的冷,是回归理性的冷。”在参与讨论的嘉宾看来,这是他们对医药投资行业现状的共识。
华润医药产业投资基金CEO唐燕发在会上表示,“过去一年,去杠杆、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带来的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确给医药投资行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影响”。但在其看来,投资者心理预期和判断的变化才是导致经济形势与行业变化的主要原因。
唐燕发认为,当前医药投资行业面对的最大困难是大部分标的估值仍然过高,造成一二级市场价格倒挂,而随着投资机构的资金使用到位,机构将会越来越理性,企业的估值也会回归合理范围。
“标的估值过高不是好事,如果不能迅速实现自我‘造血’,企业在下一轮融资时就将面临困境,因此企业应当理性看待估值回落的问题。”唐燕发说。
在谈到这一经济周期将延续多久时,唐燕发判断,“虽然每个细分行业有区别,但目前的经济周期起码将持续三年左右。在这一过程中,经过包装、修饰的企业将被淘汰,真正的优质企业将留存下来”。
人福医药副总裁李前伦表示,2018年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在资金、跨境资本流动等方面对医药投资行业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医药行业政策的变化更直接影响到了投资行为本身。而在微观层面,无论是企业还是投资机构的投资都有转型升级的趋势,即更加关注标的质量,更加理性谨慎,更关注标的的科技创新能力。
某知名券商机构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称,从资本角度而言,医药投资行业的冬天还将持续多久,目前还不得而知,“医药行业的优势是其刚需属性,医药指数后续走势应该跟整个大盘关联度比较高”。
凛冬已至,如何熬到下一个春天的到来,则是众多行业人士与企业亟待思考的问题。
高特佳投资集团执行合伙人于建林认为,眼下,医药行业企业与投资机构面临的并非是简单的变革,而是“重构”。同时,“重构”还极有可能演变为行业将面对的常态。如何适应常态,发展产业与投资,是企业与投资机构面临的主要问题。“对医药企业来说,的确迎来了‘产品为王’的时代,过去‘销售为王’的时代已经过去,企业如何布局在售产品、在研产品等是未来发展的关键。”于建林还强调,医药企业应当主动培养学术推广能力,以及加强研发管控,避开研发扎堆的现象。
针对医药投资机构,于建林以自身经验提出的建议是:“第一,要聚焦医疗产业投资,但投资手段可以更加丰富,从天使、VC、PE到二级市场并购不一而足。第二,应该实现资本国际化,多引进海外资本及标的。第三,投资机构应该与产业走得更近,即关注产业需求”。
于建林认为,医药投资行业面临的一系列变革是挑战,更是机遇,医药企业与投资机构都应该学习如何在常态下做产业、做投资的课题。
李前伦在介绍经验时提出,创新整合和国际发展是其所在机构的主要思路。“创新整合是指围绕现有产品管线,培育创新项目和企业,同时围绕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全产业链寻找与同行企业合作的机会。国际发展则是指更加开放,更加国际化,无论是跨境并购还是引进资本都着力于促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进行深度融合”。
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当前,投资人似乎都在以更加客观、冷静的眼光看待与分析曾无比火热的医药行业。值得注意的是,冷静绝不等于降温,多位投资者强调,当下的投资环境有利于医药行业从过热的状态回归到理性的温度,这对于筛选出高质量、真创新的医药企业大有裨益。
前述医药行业分析师认为,在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和医保压力时,一些较虚弱的壁垒将会被打破,坚守刚需与拥有过硬技术实力的企业将把壁垒顶上,一些细分赛道的隐形冠军则有可能在后期凸现出来。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