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2018年电影市场,票房遇冷的背后暗示着市场的转换和产业链的升级。对此有行业专家表示,2018年的电影市场就像开车到了一个档位,要想再快需要换档。
每经记者 温梦华 每经实习编辑 杜毅
一位电影资深发行专家曾巧妙地比喻:“所有的主演主创相当于电影的父母,而我们是电影的老师。所有的父母都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有优点的。而所有的老师看的是这个孩子往哪个方向培养。”
11月21日,在2018文娱创新峰会的圆桌论坛上,北京聚合影联董事总经理讲武生、博纳影业集团副总裁兼博纳发行总经理陈庆奕、乐创文娱高级副总裁黄紫燕、北京新影联影业总经理贺文进等一众电影资深发行行家聚在一起聊了聊,为未来电影行业更好的发展出谋划策。
2018文娱创新峰会的圆桌论坛现场。(图片来源:主办方提供)
2018年电影市场:忧虑背后暗示着市场的转换和产业链的升级
“脑海中涌现出来很多词,但最后选择了‘忧虑’,深深的忧虑。”在被问及2018年电影市场整体表现时,发行老兵讲武生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讲武生认为,“忧虑”来自三方面,分别是内容生产的忧虑、行业规则的忧虑、操作模式上的忧虑。
“电影市场之所以会大起大落,是因为我们没有做到均衡、有规划的来发展电影内容,这是我们从业者要考虑的。比如今年9~11月我们的市场就特别忧虑。而行业规则方面最明显的就是档期的协调。有时候影片全部扎堆,最后大家一块牺牲。”
猫眼研究院数据显示,今年9月票房大盘31亿元,10月票房仅36亿元,而今年国庆档(9月30日—10月7日)总票房21.7亿元,同比下降20%,总人次同比下降23%。
不过,对于行业的“忧虑”,乐创文娱高级副总裁黄紫燕、北京新影联影业总经理贺文进则给出了不同的看法。
黄紫燕认为,过去几年电影市场快速发展,这种“快”更多来自于需求侧的改革,通过资本的进入,大量的票务和影院建设、银幕数增长、明星拉动等,使得很多新用户进入电影行业。
“但到了今年,随着电影行业面临‘寒冬’的挑战,影视行业恰恰需要的是供给侧的改革。出品、制作、发行公司更多的精力放在内容制作、精准研究以及细分市场的深耕上。这个时候你反倒觉得熬过来了才能看到希望。所以我认为这个时候是一个机会,市场的转换带来了新的机会。”
贺文进则进一步用“升级”形容了这一年电影市场的纷纷扰扰。在他看来,2018年的电影市场就像开车到了一个档位,要想再快需要换档。“无论是从内容还是营销方式,宏观还是微观,都是需要调整、完善、创新,整个产业链都需要升级。”
“后票补时代对发行没有太大冲击,真正要引起重视的是影院行业”
“票补的意义和对市场的拉动作用已经越来越低了。更多是片方间的花钱自嗨,而不是用户间的彼此抢夺。”这是现场一众发行老兵们对票补最直观的反应。
过去几年,随着互联网平台以售卖电影票为入口争夺用户,票补就成为利器。虽然观众乐见其成,但电影行业的人颇有微词,认为大打价格战是恶性竞争,严重损害电影市场。
2018年春节档,电影市场终于跟9.9元的票价说再见了。春节档各大片方联合提出并实施,全国影院票价不低于19.9元,补贴票数方面也有限制,单片不超过50万张。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电影市场进入后票补时代。
作为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电影发行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那么,后票补时代是否会对影片宣发营销产生影响?
陈庆奕认为,票补是伴随着中国电影消费方式变化同步发展的。“票补的真正功能就是促销,但现在大量的票补是消耗不掉的,因为观众不需要你这个优惠。随着市场回归理性,对票补的投入也是一个理性回归的过程。”
“后票补时代,对发行没有太大冲击,真正要引起重视的应该是影院行业。”陈庆奕强调到,近几年影院的营销功能已经被削弱,甚至是被替代了。很多影院没有营销宣传的理念了,当发行公司不在票补上盲目投入时,这批影院会遭受很大的挫折。
在后票补时代,电影市场会更加注重品质,影片能要脱颖而出,得到观众的认可,更看重的是影片的内容、营销的创新以及精准的定位。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