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在平安资管2019年投资策略高峰论坛上,平安资管董事长万放以“做领先的科技型资管公司”的主题演讲分享了他对资管公司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万放指出,外部环境、监管环境等一系列的变化开始倒逼资管公司向科技型企业转型。据了解,平安资管正在进行智能化探索,即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引入,扩展数据处理范围和深度,强化标签体系与模型算法,形成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相结合的决策体系。平安资管希望借助信息科技、数据科技、智能科技,打造能力壁垒,进而成为中国最领先的科技型资管公司之一。
平安资管是中国首批获准设立的专业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之一,目前已建立了涵盖固定收益、股票、FOF/MOM、另类投资等在内的全品种投资平台和跨市场资产配置能力。近年来,平安资管自上而下确立科技转型战略,不断投入资源打造独特的AHI智能投资体系。
“科技转型一定要做,这件事如果现在不投入,很可能在未来5到10年你就会被淘汰。”万放表示。“在科技赋能投资业务方面,平安资管已经涉足智能搜索领域,做了一些基础性搭建工作。”
在全球,贝莱德,摩根大通、桥水基金、高盛等一批国际领先的资产管理公司已不约而同将自身定位为科技公司,对于这一趋势形成的原因,万放谈及了他的三点思考。
首先是资管机构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全球经济一体化面临挑战,经济效率下降,叠加新的经济格局的重构与再平衡需要至少5-10年的时间。”万放认为,在全球经济增长重回下行通道的基本趋势下,资管公司面临非常大的挑战。
其次是资管机构的监管环境发生变化。2017年5月,央行成立金融科技委员会,旨在加强金融科技工作的研究规划和统筹协调,引导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正确使用,强化监管科技应用实践。
在万放看来,科技应用的引入意味着未来监管更加智慧。他举例称,比如大数据、AI、云计算、舆情跟踪等技术手段提升了监管效率,这倒逼金融机构也需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科技能力。
再次是资管机构的盈利能力发生变化。“经济周期、低利率,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资管机构的盈利能力不断下降。近年来,美国银行净息差、券商佣金率均趋势下行就是一个佐证。并且一些科技公司开始进军金融领域,也对现有格局发起冲击。”
万放认为,上述原因都在推动资管机构不断提升科技应用,提升客户体验和投资能力,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从另一个层面而言,定位为科技公司,也能为这些资管公司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更高的估值。
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70%的新型对冲基金将利用计算机模型(包括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算法)支持投资流程,而2015年这一比例为47%。运营、IT和支持部门的集中化能将成本普遍削减20%-30%,甚至高达35%。
因此,在新形势下资管机构如何实现转型升级,无疑值得业内深入的思考。
万放认为,资管的核心是资金、产品、资产三方的对接。首先从资金端看,科技提升了客户和资金的风险匹配能力。“客户对自身风险意愿的判断,不足以代表资金的风险判断——因为越是有风险承受能力的人可能越是厌恶风险,而越是没有风险承受能力的人可能越是喜好风险。平安资管是通过深度的数据挖掘,来识别判断客户的风险能力和风险意愿是否匹配。其次,科技降低了客户和资金享受投资服务的门槛,实现千人千面。”
从产品端来看,科技的发展使得量化产品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万放称,由于数据算力和算法在增强,传统主动投资依靠信息不对称来获取超额收益已经越来越难,这给量化投资一个成长的机会。“用智能量化的手段做,费用成本更低,我们已经提升了这部分产品的比重。”
从投资端来看,万放认为,科技对投研体系的影响很可能是具有颠覆性的。他举例称,目前平安资管已经在通过人工智能,对债券市场关键利率指标进行预测,预判资金面紧张程度,从而决定资金交易的策略。并且他透露,平安资管已经开始投入智能搜索的开发。下一步,平安资管将全面升级智能投资研究平台,未来基于一个大数据平台开展智能权益、智能固收、智能量化三大智能应用实践,通过引入10余个应用场景和100+数据来源,帮助切实提升投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