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数据表现不好,并不用过分悲观。近期各种应对政策已在密集出台,特别是对民企的支持力度空间已经完全打开,分析人士认为,包括降息降准等更多应对措施有望陆续出台。因10月数据不及市场预期,债市最先有所反应。数据公布后,债市应声上涨,利率债收益率下行幅度立即扩大。面对羸弱的金融和社融数据,明日的股市将何去何从,也备受市场关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不看广告看疗效”,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到底如何,数据不会说谎。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广义货币(M2)、狭义货币(M1)3个金融数据均创出不同期限新低。
央行13日公布的10月金融和社融增量数据全线下挫,让市场为之一惊。尽管今年以来,央行已经四次降准净投放流动性2.3万亿元,再加之增加再贷款和再贴现规模、综合运用MLF等货币政策工具投放流动性,可以说,当前的流动性已经较为充裕了,但放出去的“水”依旧无法有效带动银行信用投放的扩张,根子上还是出在了银行“不敢贷”,而这背后的原因则更为复杂。
金融数据表现不好,并不用过分悲观。近期各种应对政策已在密集出台,特别是对民企的支持力度空间已经完全打开,分析人士认为,包括降息降准等更多应对措施有望陆续出台。
先看今日央行公布的数据有哪些超预期:
1、10月新增人民币贷款仅6970亿元人民币,前值13800亿元,环比腰斩;
2、10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7288亿元人民币,前值22054亿元,创27个月来新低,不及上一月的三分之一;
3、10月末,广义货币(M2)增速8.0%,再跌至历史最低;
4、10月末,狭义货币(M1)增速同比2.7%,前值4%。创2014年以来新低。
因10月数据不及市场预期,债市最先有所反应。数据公布后,债市应声上涨,利率债收益率下行幅度立即扩大。面对羸弱的金融和社融数据,明日的股市将何去何从,也备受市场关注。
10月新增人民币贷款的环比腰斩,既有季节性因素,也有现时环境的困境。
光大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张旭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从历史上看,10月历来是信贷“小月”,人民币贷款增量下降是10月的季节性规律。例如,过去三年,10月新增信贷分别为5136亿、6513亿和6632亿元,分别环比下降51%、47%和48%。所以,从这个角度分析看,今年10月新增信贷即便环比腰斩,也不足为奇。
不过,从贷款的结构看,形势却不容乐观。尽管今年10月新增信贷略高于去年同期,但主要是靠票据冲量和居民短期贷款增加,企业部门的短期和中长期贷款均大幅低于去年同期。
中泰证券分析师齐晟就表示,10月表内信贷投放也出现疲态。其中,最直接反映企业融资需求变化的企业中长期贷款仅为1429亿元,不仅低于9月的3800亿元,相对去年10月的2366亿元也出现了明显下降。同时,票据融资规模连续6个月出现千亿以上高增长,反映在宽信用政策引导下,银行虽然信贷额度有所提升,但对企业信贷投放仍然较为谨慎,风险偏好并未提升。
海通证券分析师姜超认为,贷款的同比增量中,居民全靠短贷,企业全靠票据,说明居民购房步伐放缓、地产销售面临考验,而企业融资意愿弱、借的多是短期且利率更低的票据融资。
10月新增社融7288亿元,同比大幅少增4716亿元。表内信贷投放疲弱,叠加表外融资受强监管的回表要求继续萎缩,共同造就了10月社融规模增量的大降。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近期以来,社融增速持续下滑,但10月的社融增速呈加速回落之势。除上述分析的表内信贷也出现疲态外,表外融资的继续萎缩仍是主要原因。
齐晟表示,由于10月地方政府债发行规模并不大,因此不同口径下社融增速相较9月均出现了0.4%左右幅度的下降,降幅相较9月进一步扩大。从结构上看,非标融资继续拖累。
长江证券宏观分析师赵伟则表示,社融增速加速回落,主因非标融资大幅收缩,债券融资略低于去年同期。对比去年同期分项具体来看,非标融资继续收缩,委托、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合计净减少2675亿元,而去年同期为净增加1075亿元,同比多减约3750亿元,其中信托收缩幅度最大;新增企业债券融资和地方专项债分别为1381亿元和868亿元,均略低于去年同期。
“考虑到年底信托到期较多,非标融资或继续拖累社融。”赵伟称。
贷款派生存款,新增贷款疲软的背景下,银行存款、M2、狭义货币(M1)增速等数据都表现不佳。齐晟表示,M2增速再次触及8%的最低值,但背后隐忧更大,银行对企业信用派生不力是主要因素。
“由于减税作用,10月个人所得税同比显著回落带动一般财政收入增速为负,也使得10月财政存款增量显著低于历史平均水平,仅为5819亿元。10月份央行曾降准替代公开市场操作,在投放资金量不变的情况下,财政存款增量放缓本应有助于M2的增加,但M2反而再次冲击历史低点,值得担忧。”齐晟说。
齐晟进一步分析称,从结构上看,虽然住户存款也出现了3347亿的下降,但考虑历史季节性因素并不意外;企业存款大幅下降6004亿元则是M2超预期回落的最主要因素,也导致M1同比继续下降至2.7%的水平。
“本质上看,银行表内表外对企业信用扩张均放缓,信用派生存款的能力自然也随之下降,银行仍处在信用收缩阶段仍是最主要的原因。”齐晟说。
姜超还表示,10月M1同比也从9月的4%降至2014年以来的新低2.7%,并且是历史上非春节因素扰动下的最低水平,企业活期存款降低,说明信用创造活动低迷,货币低增趋势不变。
总体看,从社融、贷款和存款端三个角度,10月份的金融数据都表现出银行信用扩张继续放缓的趋势,也就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舆论热议的银行“不敢贷”、“不愿贷”。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原因,既有经济下行期银行风险偏好下降的主观因素,也有监管指标约束、问责机制约束等其它客观原因。这也是为何11月以来,金融监管部门密集出台政策鼓励银行对民企放贷的主要原因。
“新增人民币贷款下降也体现出当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的问题。事实上,这个问题虽然冠之以’货币政策传导’之名,但症结并不在于货币政策,而是四个非货币政策因素:资本的约束、监管指标的约束、商业银行内部风控的约束、问责机制的约束。”张旭称。
其中,在监管指标约束方面,张旭认为,现行的监管政策和对商业银行的考核指标是基于经济上行周期的,而且相当一部分指标严于国际水平,甚至部分指标是我国特有的。目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信用出现了结构性收紧,因此有必要系统性地梳理这些指标,让一些指标回归中性,将一些重复监管的指标剔除。
而在问责机制的约束方面,张旭表示,商业银行的问责机制体现出基于个体风险的“零容忍”理念,信贷人员可能因为一笔贷款产生信用风险就“全盘皆输”,这导致信贷人员在面对民营企业时出现惜贷的倾向。很显然,在问责制度设计上应给予信贷人员合理的容错纠错空间,落实尽职免责要求,将基于个体风险的考核转为基于大数定律的概率风险考核。
对此,上周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专门提及,要激发金融机构内生动力,解决不愿贷、不敢贷问题,明确授信尽职免责认定标准,引导金融机构适当下放授信审批权限。
除监管政策、授信尽职免责机制的调整外,从货币政策角度看,市场普遍认为,考虑到当前错综复杂的内外部形势,未来降准降息都有空间。
姜超就表示,总体来看,10月社融增速继续下降,且信贷同比增长明显放缓,央行在三季度货政报告中指出,经济下行压力增加,要在多目标中把握好综合平衡,未来将进一步支持改善民企融资,也反映了当前融资面临的较大困境,因而货币宽松预期增强,降准等政策仍有很大操作空间。
中信证券研报还认为,目前市场对于宽信用信心仍不足,因而在信用扩张通道打通以前央行仍将以宽松的货币政策配合财政共同发力,此外未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仍是政策关注的重点问题,降息政策或可期。
长江宏观赵伟评价称,10月社融增速加速回落,主因非标融资大幅收缩,债券融资略低于去年同期。非标融资继续收缩,合计净减少2675亿元(而去年同期为净增加1075亿元),其中信托收缩幅度最大。信贷总量略增难掩总体融资需求的走弱,政策维稳或较难改变非标收缩趋势,信用收缩的滞后影响逐渐显性化。转型框架下,政策维稳与传统“稳增长”明显不同,不会通过“走老路”的手段全面刺激经济,而是加强财政金融政策协同、精准施策,围绕“补短板”、“增后劲”等领域,实现结构性发力。
(孙璐璐 券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