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进博会手记:“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

    每日经济新闻 2018-11-06 23:54

    进博会体现了各方对中国市场的期待,因为大家都深切体会到“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

    每经记者 凌建平    每经编辑 宋思艰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智利葡萄酒联盟亚太区副总监胡安龙

    深秋上海,因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举办(以下简称进博会)而让人不觉得冷,反而觉得火热。

    11月6日是进博会第二天。清晨,上海地铁非常通畅,《每日经济新闻》记者6点多从家里出门,8点不到就抵达场馆,到了这个上海、全国乃至全球的热点。

    其实,早在几天前,进博会的热度已经很高了,记者在澳洲的同学就在打听如何拿到进博会门票,各个微信群中也有人为了谁有进博会的出入证而羡慕妒忌,记者在进入进博会安检中心时,发现所有的通行证中都有电子身份识别元素,进入安检口,名字就自动跳出,所以要想混进进博会的朋友们,还是死了这条心吧。

    记者注意到,在进博会会议现场有机器翻译设备,这一细节服务体现出上海这座科技服务之城的真诚,也充分说明了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在商业与文明之间的融合程度。

    6日这一天,记者奔跑在进博会的“四叶草”会场中,傍晚查了一下,步数超过3万,但在这些奔跑中收获了密集的采访,在一天之中能够遇到包括高通公司、3M公司、AECOM等世界级公司的老总,也采访到多位外国政府的政要,对于记者来说可谓一种“辛苦的幸福”。

    许多外资公司和国际机构对进博会都赞不绝口,一是觉得中国的开放和市场对他们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二是普遍认为任何一个国家都很难抵挡全球化。

    高通公司副总裁侯明娟就说,今年进博会是第一届,但高通不仅今年会参加、明年会参加,今后每一届都会来参加。在对于全球化的认识上,新西兰官员的一句话让记者印象非常深刻: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抵挡全球化。事实上,全球产业链已在中国深耕,本次进博会上,几乎所有叫得上名字的跨国公司都来了,这些跨国公司的产业链基本上包括中国。

    毫无疑问,来参加进博会的国外企业,最大的动力就是对于中国市场的期待,进博会上,记者看到的很多国外企业都是第一次,或者虽然不是第一次,却是带着新的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因为大家都知道中国市场正在经历一个升级换代的过程,这个如此巨大的市场对于所有外国企业都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进博会体现了各方对中国市场的期待,因为大家都深切体会到“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

    在阿里巴巴首届全球进口峰会上,通过云象供应链,准备5年拿下100家供应商,把全球的生鲜采购到中国市场,一位来自丹麦的老总坦言,从来没有把中国当成“外国”市场,而是认为与其国内市场一样重要。

    在澳大利亚的一个展位上,新希望集团收购的一家供应商首次把当地优质牛肉放到进博会上来推广,希望在蓬勃发展的牛肉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在6日展览即将结束时,记者在国家馆看到来自非洲肯尼亚的官员还在接受其国内媒体的采访,记者了解后获悉,肯尼亚这次带来了各种咖啡等产品,想通过这次进博会打开中国市场。

    越来越多的国外代表团老外会讲中文,比如一位来自智利的葡萄酒联盟的帅哥在和记者聊天时,虽然坚持用英文,但记者意识到他其实懂中文,所以,记者打趣地请他用中文说了一句:“每日经济新闻”好!每日经济新闻正在走向国际化,也希望全球更多企业、机构与我们保持沟通。后面几天,我们都在现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收报6.9177元

    下一篇

    李克强:推进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