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为一张网上流传的聊天截图显示:一名带有“吉利汽车”logo的人称,要对长城的评论全部开黑。使得长城和吉利打得不可开交。连李书福都发声表示要请合规部门检查相关预决算和相关合同,如果发现是企业内部人员所为,无论是谁,一定会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每经记者 赵成 每经编辑 郑直 每经实习编辑 裴健如
这两天,因为一张网上流传的聊天截图引发的“水军门”,长城和吉利这两个国产品牌“大战”得好不热闹。
从这张流传的聊天截图来看,在这个“吉利汽车公关分群5”的微信群里,一名带有“吉利汽车”logo的人称,要对长城的评论全部开黑。
一石激起千层浪。10月18日,长城汽车发布的官方声明中称,长期以来,长城汽车遭到大量的恶意攻击和摸黑,并在声明中表示有组织、有预谋、目标明确的“黑公关”迹象。长期以来的抹黑,对长城汽车及旗下产品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并表示将进一步采取法律行动,捍卫自己的权利。
同时声明中还表示,将呼吁其他有正义感的车企和长城站在一起,组建中国汽车品牌正义者联盟,保护合法权益。
10月22日晚,长城汽车媒体公关部负责人向媒体表示,为维护品牌商誉和企业的正常运营,长城汽车已经向警方报案并向属地网信管理部门实名举报,申请调查并处理“黑公关”行为,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虽然吉利称自己是遭人抹黑,但这时候连奇瑞也发声表示,对长城汽车饱受“黑公关”折磨之事予以同情,表态坚决抵制任何违背行业道义和职业操守的行为。
眼看着事情越闹越大,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站出来说,针对此次事件,要请合规部门检查相关预决算和相关合同,如果发现是企业内部人员所为,无论是谁,一定会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那么,此次“黑公关”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从这张引发矛盾的截图来看,主要内容是当事方号召水军在各大网络平台吹捧吉利,抹黑长城,其中还提到了具体的操作细节:每人至少准备3个账号,有关长城的评论全部开黑,以“油耗、换壳”为攻击目标;有关吉利的帖子,2条吹吉利、1条黑国产(主要以长城为目标)。每条评论0.5元的基础值,符合规范的0.7元,以此叠加。
截图被曝出后,汽车圈哗然,吉利第一时间站出来否认,但并没有阻止事态的进一步发展。
10月21日,李书福对此事发表公开信,感叹:“全世界有哪个国家的汽车工业像中国这样吵闹的?我觉得很无聊,我们一定要争气啊!如果一个谣言都能消耗我们的大量精力,那我们就太没有出息了,太不够自信了……”
“今天的吉利是世界级全球化的企业,我们应该更有担当,更经得起批评……我们不能参与网络舆论战。我们不能分散精力,不要高估这些小儿科的假新闻,水军造不出汽车,更造不出好品牌。”
李书福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李书福的公开信发表后,有网友认为是吉利“车红是非多”,有人恶意造谣。从前三季度销量来看,吉利同比增长37%,完成年度目标的72%。长城汽车虽然实现了环比增长35%,但是同比却下滑了4.09%。
但是也有网友认为,“水军门”或许不是凭空捏造的。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态,中国汽车企业应该团结起来,共同提振中国汽车的竞争力才是王道,自主品牌要共同成长,共同提高品牌附加值,而非相互打压。
“内斗者没有本事,我们千万不要窝里斗,没有前途,这样做不利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小聪明是办不了大事的,网络炒作是炒不出大前途的。”李书福说。
此次长城与吉利公开“撕”,背后折射的是,车市销量下滑给自主车企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
数据显示,截止到今年9月,我国乘用车销量已连续三个月出现下滑,并创下七年内最大降幅。根据中汽协数据,9月,我国乘用车共销售了206.05万辆,同比下降12.04%。
“一个月销量下滑不能说明什么,但是连续三个月都下滑,说明今年国内乘用车市场压力比较大。”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助理陈士华认为,前9个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增速的持续回落,或将导致我国车市总体表现低于年初预期。
车市寒冬悄然降临。在李书福看来,正是因为市场不景气,一些企业才会通过撒谎、造谣等手段攻击竞争对手,以弥补其经营困难和后劲不足。
当前,吉利与长城排名自主车企销量冠、亚军,在市场终端的竞争也颇为激烈。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目前长城汽车在售的SUV车型共计13款,今年前三季度,哈弗H6累计销量为30.7万辆,占长城汽车SUV板块整体销量的53.6%,该车型尽管长期领跑SUV细分市场,但今年以来累计销量却出现11.9%的同比下滑。
反观吉利,9月,吉利继续领跑自主品牌第一阵营,但增速同样出现放缓迹象。与此前40%以上的增速相比,当月吉利汽车同比增速为14%,并出现了0.87%的环比微降。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吉利的主力车型博越,9月销量为2.1万辆,位列当月自主SUV销量排名第二位,而第一位是长城哈弗H6。
所以,无论是总体销量还是主力车型表现,吉利与长城都在“短兵相接”。在车市增量减缓的背景下,市场份额的此消彼长,直接关系着企业的未来发展。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