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平台到底是风口还是趋势,取决于这个平台能不能解决三个挑战,第一个是用户多样化需求和资本扩张的矛盾,第二个系监管和创新的矛盾,第三个挑战是用户黏度。
每经记者 夏冰 每经编辑 祝裕
我国医疗行业存在着资源不足以及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优质资源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特别是一线城市。这导致看病难,看病时间多,医生和患者交流时间短等一系列的问题。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因为能够较大降低信息成本(包括信息生成、收集和传播等成本),极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数据功能可以融入到传统的物理性质的实体中,从而使产品更加智能化,衍生了一系列创新,进而颠覆了许多传统的商业模式。
那么,互联网医疗平台到底是一时的风口还是一种趋势?在10月16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企业发展研究院主办的第十七届“深度思考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信息系统系副教授罗继锋带来的主旨演讲就聚焦这一问题展开探讨,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企业发展研究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余明阳主持论坛,该院三位青年学者侯立文、黄少卿和罗俊作为圆桌论坛嘉宾,共同探讨相关话题。
“互联网医疗平台到底是风口还是趋势,取决于这个平台能不能解决三个挑战,第一个是用户多样化需求和资本扩张的矛盾,第二个系监管和创新的矛盾,第三个挑战是用户黏度。”论坛上,罗继锋抛出上述观点。
罗继锋首先指出, 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发展源于两大背景。一是医疗资源的供给和需求;二是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罗继锋认为,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衍生了一系列创新,进而颠覆了许多传统的商业模式。例如,零售业、出租车、金融业等。同时,信息技术引发医疗行业的改革,用户可以搜索与医生、疾病相关的信息,可以对医疗服务进行评价;实现数据共享,促进医生与患者、患者与患者、医生与医生之间的交流;乃至远程医疗。自2010年开始,互联网平台逐渐兴起。好大夫在线、春雨医生、微医、快速问医生等平台快速发展,乃至互联网医疗平台开线下医院。
在此期间,中国的医疗资源的供给和需求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中国存在着庞大的互联网医疗需求。数据显示,2015年大约有22%的网民开始用互联网进行医疗服务,但到2017年已经增长到32.7%。其中,大部分互联网医疗用户会上网搜索医疗保健信息,其次是做预约挂号,再次是网上咨询与问诊。
“中国互联网的医疗用户只达到30%,还有庞大的空间可以继续增长。正是因为人们的需求不断地增加,对互联网医疗相应的投资也越来越多,从2011年的50多亿,直接翻到2017年300多亿的市场规模,据预测到2020年市场规模会增加900多亿元,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罗继峰如是指出。
在互联网医疗企业不断兴起的过程中,大的企业主要是以医疗平台的形式出现。
互联网医疗究竟有什么好处?罗继峰总结为能突破时间与地域限制、优质资源能够下沉、为创新提供数据支持以及便捷。他还分析了平台经济的特征,首先是间接网络效应,即平台一侧的客户价值通常随着另一侧的参与客户数量的增加而增加,这有助于创造较高的进入门槛。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很多平台也具备规模经济,即它们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平均成本随客户或交易总数的增加而减少。这些无疑有利于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发展。
所以,在罗继锋看来,“互联网医疗平台和传统的互联网平台是有所不同的。其发展将面临三大挑战。”
首先,是用户多样化需求与资本扩张的矛盾;用户的需求具有多样性,这使得互联网医疗平台很难成为倾斜性市场,出现类似于滴滴等的自然垄断。这与资本扩张相矛盾。其次,是监管与创新之间存在张力;因为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在线医疗中信息的多样性以及无法面对面沟通等特征,使其信息不对称问题仍尤为突出。这使得监管成为难点。监管包括平台自律行为、行业自律以及政府监管。三是,用户参与和活跃程度;类似于所有网上社区,互联网平台用户的参与是平台发展的关键。但大多数的平台都面临着用户在前期比较活跃,而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变得沉寂的问题。如何处理以上三个问题,决定了互联网医疗平台到底是风口还是趋势。
“我们就用户特别是医生的参与行为做了更多数据分析。首先探讨社会的影响以及对不同级别医生参与行为的作用。其次,我们分析医生的和同事的努力对新增用户(包括免费和付费用户)的影响。最后,我们分析了患者选择医生的本地偏好问题。”罗继锋如是指出。
在当天的圆桌讨论环节上,余明阳教授与侯立文、黄少卿和罗俊三位副教授,结合自身研究和与会观众互动。现场听众就互联网医疗平台存在的必要性、遇到的困难与挑战等问题进行了热烈探讨。嘉宾们普遍认为,就互联网+平台实践来说,中国并不比西方国家走得慢,甚至有可能比它们走得还快。所以,中国在这一过程中摸索出的经验,对于世界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发展大有可为,对普通民众而言意义重大。
但需要强调的是,由于医疗行业是准公共产品,所以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发展模式与滴滴、淘宝等会有很大不同,不能以盈利为唯一目的。至于其未来走向何方,专家认为,这取决于我们把什么看得更重要,最终呈现出来的是多方多重博弈、多重选择的结果。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