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锦松认为,科技是未来的重心,香港和上海之间有竞争,但是更多是可以合作。
每经记者 夏冰 每经编辑 祝裕
二十年前,在香港与上海这两颗璀璨明珠的映衬下,香港大学与复旦大学两所百年名校,共同缔结孕育出了香港大学-复旦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国际)项目。在这栉风沐雨的二十年间,该项目融合沪港文化,集结两校智慧,谱写出一段段绚丽的商科“双城记”。
面对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趋势,如何在把握双城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下,审视香港和上海各自应扮演的角色?如何更好地促进沪港之间的合作与发展?10月21日,在上海召开的“复旦大学-香港大学工商管理(国际)硕士项目20周年庆典暨‘双城记’论坛”上,论坛邀请了曾和项目有着深深渊源的嘉宾到场分享,为校友们带来一场思想的盛宴。
《每日经济新闻》注意到,当天论坛的主讲嘉宾前香港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先生,现任南丰集团董事长及行政总裁、新风天域集团联合创始人及董事长,他在20年前曾为复旦大学-香港大学IMBA项目成立揭牌。当天,他带来的“湾区产业融合及未来的‘双城记’”主题演讲中,主要从科技创新与人才两大方面分析与展望了香港与上海的产业融合与发展。
梁锦松说,中国现在的经济体量大约是美国的60%,“很可能在2035年左右跟美国差不多,以后可能会超越。”
“经济的发展往后一方面是用创新或者是科技创新来推动经济增长,但这可能需要时间;另外一方面是行之有效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是过去四十年中改革开放最大的受益者。开放就是多跟全球不同的地方和地区做贸易、投资、交往等。”梁锦松如是指出。
与此同时,他也直言当前国际形势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因此,他判断中国在短期甚至中期会在经济上将面临很大的挑战。
梁锦松指出,全球60%的经济活动是在湾区发展的,湾区是非常重要的城市群。香港和上海是国内最重要的两个湾区。
“那这两个湾区,该怎样帮助国家渡过这个困难的时期,而且还可以赢得我们应有的增长?”
梁锦松分析,全球有三个大的湾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而香港所在的粤港澳湾区,与上海所在的杭州湾区,应该是上述3个大湾区的“综合”。他认为,香港与深圳及其周边地区,未来将有机会发展生物科技、IT方面的合作,而上海周边在硬件方面可能比粤港澳湾区发展的还好,粤港澳湾区包括深圳、东莞在内,是全球最全的先进制造业集散地。“如果把香港跟深圳制造业合起来,加上杭州湾区,无论是哪个湾区,在功能上都能追上国际上三个大湾区。”
在谈到双城如何竞合问题时,梁锦松认为,科技是未来的重心,香港和上海之间有竞争,但是更多是可以合作。
“香港是以自由市场为主,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得到国际投资者认可的;而上海基本上是国内发展最快的城市,是以国家的发展战略为主,以国企为主,国际化程度比以前好多了,但是跟香港还是有一点距离。”梁锦松如是说道。
另外,香港和上海在人才方面,不仅有竞争,但更应该的是有合作,因为二者之间非常互补,比如在金融方面。香港允许同股不同权,沪港通深港通等等如果能够有序的开放,可以帮助人民币的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这个路是一定要走,香港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市场,怎样跟上海这个最大的境内的人民币市场连接起来,我觉得我们应该要多思考。另外,香港因为有国际经验,还可以跟上海合作,用香港的标准或者国际标准,再配合国内的精英一流团队,结合起来给人民的民生有更多的获得感。”
因此,梁锦松建议,就当前面临的很多全球矛盾,特别是在中美长期的矛盾来看,IMBA应该能够做坚持改革开放的推动者,坚持在新的时期,特别是科技创新,进而让整个社会是以ICE(即创新、创意、创业)为主的,参与推动。
“未来诸如复旦大学-香港大学IMBA项目培养人才上应该多通过MBA的课程的扩大,放到其他行政管理的课程,比如在香港现在推的ICE中去,因为ICE的人很可能都不是MBA的毕业生,我就觉得在MBA里面或者是在其他里面能够推动ICE。”梁锦松如是说道。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