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段思瑶 每经实习编辑 裴健如
10月18日晚,车和家的理想智造ONE终于正式发布了。
早在发布会前两天,车和家创始人兼CEO李想就按奈不住激动,在微博上提前官宣了几张理想智造ONE的车型图片。这也符合李想一贯的作风,时常疯狂为自家品牌打call。
不知道是不是发布会准备工作太忙,李想的着装跟前一天在微博上发的彩排照片“一毛一样”,深色衬衫、蓝色牛仔裤、一双英伦皮鞋。不过,这样也符合一个37岁“大叔”的形象。
想着12年前,李想还是王石所称的“超级男生”之一。12年后,“80后创业者”已经变成了“中年大叔”。自从今年年初宣布SEV项目破产后,关于李想和车和家,有太多的待解之谜。
迷之车型:理想智造ONE
曾经有媒体这样问李想:天黑闭眼时,你想象过最大的挫败是什么?
李想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最恐惧的一点,就是产品上了以后不成功,没人买。因为车和家只有一次出牌机会,如果一次不成功,其实再也没有出牌的机会了。哪怕融到钱都没有用,因为供应商就不会再跟你玩了。”
今年年初,车和家宣布SEV小车项目失败。这款车型原本在车和家的布局中,是覆盖0-20公里/次的城市中心共享出行,但自去年12月这款车初亮相之后就没有了下文,最终“流产”。随后,车和家调转方向,将产品重点放在了第二款产品中大型豪华SUV--理想智造ONE上。
从10月18日晚的发布会上来看,理想智造ONE将搭载增程电动技术,NEDC综合续航超过700km,市区工况续航超过1000km,可以通过快充、慢充、加油发电三种能源补给形式,解决里程和充电焦虑问题。貌似也解决了目前电动车身上存在的一些鸡肋问题。
长5020mm、宽1960mm、高1760mm、轴距2935mm,这个尺寸倒也符合中大型SUV该有的尺寸。
四屏交互与全车智能语音相结合、四块车规级高清屏幕、多组高灵敏度麦克风,这个智能交互系统也算是新造车企业里的标配了。
but,即使该说的都说了,但还是忍不住想问问:没资质怎么生产?干嘛就死盯增程式电动车?之前造SEV的生产线能生产中大型SUV吗?
李想坦言,和其他造车新势力一样,车和家也规划了两条路线,要么买资质,要么用别人的资质,但不会考虑代工模式,车辆必须在车和家的常州工厂生产。
之前,江苏环保公众网曾发布了一个环评公示,力帆汽车要在常州建一个年产10万辆的增程式纯电动SUV项目。彼时有观点认为,力帆汽车很有可能将利用车和家工厂为其代工。照此推测,车和家明年很有可能利用力帆的资质在常州工厂开工。
但问题来了,车和家常州工厂早在2016年就已经开工建设,还进行过试生产。在这么短的时间内,SEV的生产线能生产中大型SUV吗?对此,李想透露,目前常州工厂已经准备就绪,预计于明年年初开工。
理想智造ONE之所以神秘的一点,还在于它采用的增程式动力。怎么说呢,别的造车新势力都在拼命做纯电动汽车,全世界就剩正道和车和家在做增程式电动车了,这方向感觉有点跑偏。
实际上,在纯电动车电池技术突破之前,尤其是电动车的一些关键技术没有完全成熟之前,增程式技术路线是一个过渡。因为增程式的路线,不仅可以解决里程焦虑问题,还可使用高效发动机弥补增程式技术路线的短板。
迷之“大叔”:李想
与其他互联网造车创始人相比,李想的“出镜率”算是比较高的,时常在社交平台上爆金句。即便如此,李想仍是一个神秘“大叔”。从商业网站到造车,是什么促使李想做出这样大的举动?
12年前,李想与另外3名80后一同登上企业家杂志的封面,走上央视,“80后创业者”概念开始风靡中国。那时正流行“超级女生”,王石把他们称为“超级男生”。
谁能想到,当时正享受高光时刻的李想,曾在石家庄某中学读高三时做了一个简单的决定,不参加高考。这一切都要源于他的成长过程:从小玩电脑,按自己的要求配置电脑,给计算机专业报刊写稿挣稿费。
在2000年春节前,李想就说服大学毕业后到深圳打工三个月的樊铮回到石家庄,把两个人的网站合到一起,成立泡泡网。2005年,李想开始从IT产品向汽车业扩张,创建汽车之家网站。
当年李想还以汽车之家创始人的身份点评特斯拉,写了一篇《我都他妈快疯了》的评文。感受一下这个文风。
“Tesla P85的外观我就不多说了,怎么看都像马自达和捷豹的私生子。”
“按照100万元的售价来看,Tesla P85的内饰就是一个渣,视觉上充其量是个迈腾、雅阁的水准。”
“后排座椅基本上是噩梦级别的。”
“我很早就在微博上说:P85提供了200万元级别的驾驶感受和10万元级别的内部表现。我今天依然坚持这个观点。”
就是这样文风犀利的人,随后便进入造车领域,并创办车和家。李想曾在一个专访里说过,没有包袱是新的厂商很重要的一个砝码,可以做一个基于2018年、2020年消费者最需要的电动汽车。
这一点,马斯克也说过类似的,就是他著名的“第一原理思维”。你造车造火箭造隧道,都得从一张白纸开始。不是重新发明一次原来的车,而是创造最好的车,无论它与原来的车是否相像。
不过,看看近两年国内的造车新势力,火热的不是一点,再加上无数有钱不知道要怎么花的土豪们,都想在此分得一杯羹。不知道,曾经那些志向满满的“汽车”公司,未来还能让我们谈及的有几家?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