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绿色产业平台中国办公室,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及碧桂园集团,在北京师范大学共同举办了“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消费扶贫标准研讨会暨第十次中国扶贫理论及政策前沿问题论坛”。本次论坛重点关注如何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战略,旨在凝聚脱贫攻坚社会合力,推进关于教育、消费扶贫标准相关研究工作,完善标准的权威性和专业性。
论坛现场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洪天云在论坛上指出,打赢新一轮脱贫攻坚战需要重点聚焦三个方面:聚焦重点地区、聚焦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聚焦国家扶贫和脱贫标准。“要确保靶心不变、焦点不散,严格按照‘两不愁、三保障’这个标准脱贫攻坚。”他还强调,在开展扶贫工作的过程中,要更加关注贫困区绿色发展问题,加大动员社会的力度,整合全社会的扶贫资源,共同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来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
作为支持并参与《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扶贫、消费扶贫标准》课题研究的企业代表之一,碧桂园介绍了自身的一些做法和探索。据碧桂园集团助理总裁兼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办公室主任李静介绍,碧桂园通过教育扶贫扶智,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相继创办了三所分别面向高中生、退伍军人和大学生的纯慈善、全免费的学校,设立总额5亿元的各类奖助学金,帮助11万名寒门学子通过学习知识改变人生命运。在三所学校向贫困县倾斜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碧桂园在集团高管和员工中持续实施“五个一”的助学行动,设立了爱心助学基金,并按照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一的形式与贫困学生进行结对帮扶。
“好山好水好土养一方好物,山高水远路长却难觅市场”。碧桂园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禀赋,挖掘乡村的特色、古色、红色和绿色这“四色”资源,大力推进消费扶贫,依托地产主业以及旗下凤凰优选连锁店、碧乡农业公司等优势产业力量,为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提供资金、技术、市场、渠道等资源,利用集团全国分布的区位优势、多业态经营优势,推动各市场主体与贫困村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将需求转换为订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碧桂园集团助理总裁兼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办公室主任李静介绍碧桂园扶贫做法
“教育扶贫作为扶智扶志与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方式,对于提升脱贫质量和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至关重要,为此需要对教育扶贫标准进行研究。”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张琦介绍了教育扶贫的研究情况,重点考量项目主体、帮扶对象的选择及项目的实施、监管及评估等扶贫工作的多个环节表现,以期形成较为完善的教育扶贫标准总体管理规定。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李兴州认为,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扶贫有着自身无可替代的优势,应当支持、鼓励、引导、规范社会力量参与到教育扶贫中来,同时也应当设置一定的门槛和规范。四川省科协咨询中心主任任代祥提到,目前扶贫攻坚最大的难题是技术问题,因此需要引入高端的智力支持,为帮扶对象提供更多技术方面的培训,解决贫困地区区人才不足的问题。
国家开放大学教授单从凯提出,新时期的扶贫攻坚,应当给予信息和知识上的贫穷更多的关注,需要加大对于数字技术的利用,推动运用数字化资源和数字化环境来消除数字鸿沟和知识鸿沟。同时对于扶贫标准的研究要明确能力范围,避免扶贫工作的标签化、僵硬化。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张琦介绍教育扶贫标准研究情况
“一有、两不愁、三保障”的国家扶贫底线,最关键就是提高贫困户的收入。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副教授赵乃宝介绍其团队在消费扶贫的研究情况时表示,目前亟需制定消费扶贫标准,规范消费扶贫各个环节、放大消费扶贫的益贫效果,最大程度助推脱贫攻坚。他建议建立以“备案管理系统、标识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及大数据分析平台”为一体的管理模式,在全产业链内保障帮扶对象的收益和劳动成果。
四川省科协办公室主任方格指出,消费扶贫工作应该覆盖前后端全产业链流程,一方面通过加大对帮扶对象的培训力度,提高前端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也要设置完善的后端监管和反馈机制,保障后期帮扶对象的应有收益。
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金财务总监郭建军认为,对于企业参与扶贫工作而言,首先需要把握企业的主产业和扶贫产业能够有效结合,同时处理好企业帮扶的过程中的因地制宜问题,最后应当将扶贫工作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在一起。另外,要明确社会力量与政府参与扶贫的职责,避免重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