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在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五届年会上,一场主题为“当文化遇见科技”的讨论中,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冯乃恩、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台北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冯明珠,和代表科技一方的谷歌艺术与文化项目全球运营主管鲁伊塞拉·马扎,以及研究二者融合的学者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大卫·索罗斯比,五位嘉宾展开了热烈讨论……
每经实习记者 张玉路 每经编辑 杜蔚
10月18日是故宫博物院在箭亭广场“清明上河图3.0”高科技互动展演的最后一天。在这场展演中,博物院的专家与技术团队一起,运用增强技术(AR)、互动沉浸技术(MR)、3D等高科技手段,让参观者仿佛一秒穿越回了大宋。
巧合的是,“清明上河图3.0”高科技展演结束的第二日,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五届年会的世纪文化对话在故宫报告厅开了场,主题正是“当文化遇见科技”。参加讨论这个主题的,包括了实际参与文化科技融合的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冯乃恩、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台北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冯明珠,也有代表科技一方的谷歌艺术与文化项目全球运营主管鲁伊塞拉·马扎,更有研究二者融合的学者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大卫·索罗斯比。
对这些或见证或推动文化科技相融合的人来说,他们曾在过程中碰到了哪些问题?对文化融合科技的未来,他们又持有怎样的观点和态度?就这两个问题,上述五位嘉宾在对话主题演讲后的圆桌会议上展开了热烈讨论。
▲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当文化遇见科技”现场(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玉路 摄)
炫酷表达背后的担忧、争吵与磨合
今年9月25日敦煌 “古乐重生”音乐会现场,当年轻人沉浸在敦煌古乐谱复活的惊喜时,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却在挨骂。骂他的人是谁呢?是来自文博界的一些老先生。对这样大胆出挑的活动,文博界心有担忧。
这样的担忧,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早期进行数字化共享时也出现过。台北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冯明珠说:“台北故宫一开始是拒绝的,担心著作权被侵犯、研究权被侵犯。但你慢慢会发现它的好处,慢慢就能磨合彼此之间的担忧。”
当文化借助高科技,以新的面貌重新出现时,磨合是必经的步骤。王旭东说:“腾讯和敦煌合作古乐重生,当时有很多争吵。但最后达到了平衡。一开始是腾讯想要复制,我就不说它想复制谁了,但我说你是和敦煌合作,年轻人一定要到敦煌来、一定要了解敦煌,因为我们合作最重要的目标是年轻人。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年轻人去理解,而不能说是迎合。”
以文化融合科技去引导年轻人时,科技公司要动脑筋,文化机构也同样要费心思。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冯乃恩说:“做任何事情都有风险,但‘文化+科技’肯定是收益大于风险。在合作的过程中,博物馆始终是在走钢丝。(在融合时)选择什么样的作品?作品解读的准确与否?和当代结合的准不准、够不够?这些也不能说只依赖博物馆自身,也要靠公众的意见。”
技术能替代现场感受?永远不能
在公众之中,年轻人是博物馆的重要争取目标。如何让年轻人与古老的文化更近?科技做到了。如开头应用了AR、MR、3D技术改头换面的《清明上河图3.0》、如重新编曲后再度复活的敦煌古乐谱,它们轻易俘获了年轻人的心,并鼓动了年轻人去探索更多的文化故事。
但科技的应用带来了下一个问题:随着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让人不出家门便能身临其境。那么人们以后是不是就不需要去到文化现场了?
对这个问题,在场所有的对话嘉宾,都予以否认。谷歌艺术与文化项目全球运营主管鲁伊塞拉·马扎表示:“没有技术可以替代现场的感受,只不过技术帮助人们了解更多的辅助信息。对于没有条件去现场的人,技术就可以弥补,技术能更好的引导人们去体验艺术和文化。”
体验始终是最重要的事情。冯乃恩说:“中国有个词叫书香,书的油墨印刷味道、纸张的感觉,捧书在手是数字图书不可替代的。数字化工作是预防性工作,是防止艺术品消失后无法看到它,所以要尽可能多采集信息还原本身。”
就这个问题,冯乃恩还聊到了目前在海淀区建设的故宫新馆,他表示建设新馆是为了减少人流对故宫博物馆的冲击,同时为了让更多公众参观新文物和文物修复,但新馆永远都不可能取代原有古建筑群给人的现场体验。
毫无疑问,科技要适配文化,就应该为人提供好的现场辅助。经过与腾讯合作的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在圆桌会议上说:“信息科技不是洪水猛兽,但这个过程还不那么平坦。如果把握住了文化价值底线,科技就能成为我们的翅膀。”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