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马盛德:非遗如何在“扶贫”攻坚中发挥作用

    每日经济新闻 2018-10-14 17:34

    马盛德指出,非遗主要的核心问题就是传承人的高龄化比较严重、后继乏人,保护非遗的核心是延续非遗的生命力。

    每经记者 祝裕    每经编辑 凌建平

     

    自2001年昆曲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非遗事业发展至今十几年,非遗的保护成果突飞猛进,有目共睹。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日前连续出台文件,大力推进文化扶贫,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传统工艺具有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的独特优势,是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

    “非遗”如何与经济领域的“扶贫”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呢?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对正在参加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举办的非遗研培班结业典礼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保护基地专家委员会主任马盛德进行了专访。

    马盛德是撒拉族人,是撒拉族民族文化研究保护与传承的倡导者,也是原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文化部非遗司原副司长、巡视员。

    作为一名撒拉族人,高大帅气的马盛德与记者分享了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让非遗能在当下的国家脱贫致富战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非遗扶贫的着力点:寻找商品属性和市场属性的非遗项目

    脱贫致富是国家大的战略,非遗扶贫也是近几年才提出的。非遗十大门类中,传统的手工艺、传统美术领域里的非遗项目,具有一定的商品属性和市场属性,可以找到扶贫的着力点。

    在青海的热贡文化生态文化保护实验区,非遗的项目比较集中,有唐卡、堆绣、泥塑、木雕、石刻等,在这个地区,这些非遗项目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几年唐卡的绘制就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马盛德告诉记者,做唐卡绘制的许多传承人在家里就可以靠订单吃饭,既不用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就能有一定的收入,解决贫困问题,享受到现代文明的成果。同时在家里又传承着自己的民族文化。

    马盛德说,我们还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开发旅游。当地民俗、节庆以及各种地方特色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起很多人的注意。现在叫文化旅游,这可不是一般的概念,这是把文化作为旅游的生命和灵魂,没有文化的旅游是苍白的,是不可持续的。

    有年轻人的介入,非遗才能可持续

    马盛德指出,非遗保护主要的核心问题就是传承人的高龄化比较严重、后继乏人。目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986名中,70岁以上占到50%。非遗的保护其实就是人的保护。

    保护非遗的核心是延续非遗的生命力。从2001年开始到现在,非遗保护成果举世瞩目的,这也是得益于政府的主导与重视。名录体系的建立、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联合国非遗名录项目的申报、文化遗产日的设立、法律法规的建设、中央财政的专项资金、举办多种展览展示活动,推动所用的基础设施建设等等,这些都显示了国家对非遗保护的重视。但是马盛德也坦言,他认为目前的投入资金还是不够。

    非遗的鼎盛时期在农耕文明时代,在现代工业文明时期,能进入我们生活方式的,就可以华丽转身,传承下去。

    而对于那些不能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非遗项目,我们会用抢救性记录的方式,用现代化的数字技术手段把它们记录下来,保存保护,可以为我们的研究和艺术创作提供重要的资源和元素。如在以前我们的传统生产方式中产生的劳动号子类的非遗项目,像纤夫号子、川江号子、伐木号子、打麦号子等这类,以后会就成为历史的记忆。

    马盛德认为,非遗研培班的开展是非遗保护在当下的重大举措。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到一个时期都会遇到一个瓶颈,尤其是传统工艺类的非遗项目,后继乏人、产品低端、比较粗糙、不时尚与社会脱节等。如果不加以改变,必会被社会淘汰,无法延续其生命力。这些传统的非遗如何与现代生活贴近、融合,这个还需要走出去来到高校,与专家老师一块儿去寻找契合点,把非遗项目的基因和优秀的工艺保持住,形式上再加以多样的变化。比如,刺绣可以做成衣服、包包,也可以做成名片,工艺品等,这样的视野与设计能力需要设计师和老师的帮助,同时也可以解决传统工艺后继乏人的问题。非遗如果没有年轻人的介入,青年一代的积极参与,非遗的可持续性是不可能做不到的。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苏宁易购:苏宁金服增资扩股募集资金已全部到位

    下一篇

    发红包了!昂利康中签号出炉 你中了吗?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