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第六届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高峰论坛在西南交通大学举行。西南交通大学校长、中国铁道学会副理事长徐飞在论坛上致辞,以下为原文。
尊敬的各位院士、各位专家,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叠翠流金,秋色怡人!在这美好的时节,我们相聚于美丽成都,相聚在西南交大,隆重举行第六届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高峰论坛。在此,我谨代表西南交大,代表学校五万余名师生员工,向参加论坛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也借此机会,向一直以来,对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高峰论坛给予关心、指导和支持的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外交部、商务部、中国铁路总公司、国家铁路局等领导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成都市人民政府等领导部门,《光明日报》、《中国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每日经济新闻》、新浪网等媒体单位,中国中车、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等行业企业和研究机构,以及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兄弟高校,轨道交通领域的各位同仁、各位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西南交大创建于1896年,是中国第一所工程高等学府,中国近代土木工程、交通工程和矿冶工程高等教育的发源地,中国轨道交通领域办学时间最久、综合实力最强的研究型大学。122年来,学校发端于铁路、发展于轨道、兴盛于高铁,文轨车书作育英才,竢实扬华交通天下,先后培养了以茅以升、竺可桢、林同炎、黄万里、刘大中等为代表的多位彪炳史册的科学泰斗、工程大师和学界翘楚,师生中产生了3位“两弹一星”元勋、62位海内外院士、24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在制造和工程等诸多重要领域创造了百余项“中国第一”乃至“世界第一”,为国家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作为承载时代使命的世纪工程,“一带一路”建设掀开了世界发展进程的崭新一页。五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由理念变为行动,由愿景化为现实,在世界范围内风生水起。随着“一带一路”全面推进和深入实施,中国高铁紧跟“一带一路”建设步伐积极作为,中国高铁纵横广袤大陆,行走深山峡谷,连点成线、贯线覆面,已然成为助推“一带一路”建设,实现互联互通和开放合作,造福沿线国家人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引擎。
大道致远,砥砺前行。一直以来,学校立足自身轨道交通办学传统和办学优势,全方位服务“一带一路”,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进程中,学校着眼于轨道交通科技前沿,业已构建起了以创建中的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等13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为代表的轨道交通领域最完备、最先进的科研平台集群,深度参与莫喀高铁、印尼雅万高铁等首批高铁海外工程;作为中国政府推荐和指定的大学与印度铁道部合作共建印度铁道大学,按照中国政府和埃塞俄比亚及非盟领导人的会谈成果,学校全面参与援建埃塞俄比亚铁道学院;牵头成立“一带一路”铁路国际人才教育联盟,全力建设“西南交通大学天佑铁道学院”,重点支持“国际工程班”,对俄罗斯、印度、埃塞俄比亚、蒙古等“一带一路”沿线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官员及技术人员开展国际培训,招收全日制留学生培养高铁全产业链人才,全力推动中国高铁“走出去”。
与此同时,学校顺应国家战略部署,与中国高铁“走出去”同频共振,于2013年联合《光明日报》社,成功举办首届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高峰论坛,此后年年举办迄今已连续举办了5届。现在论坛的声音越来越响、出席人员越来越广、成果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
五年来,论坛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集思广益、凝聚共识。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开展各项合作的重要依托,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优先领域,而高铁“走出去”则是实现“五通三同”的关键环节。论坛坚持助推中国高铁“走出去”的初心,50余场重要学术报告纵横捭阖,议论风生,积极为中国高铁“走出去”把脉问诊,建言献策,精彩纷呈,创见迭出,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赞许。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论坛立足高铁“走出去”,但不囿于高铁“走出去”。论坛在系统深入探讨高铁“走出去”的基础上生发开来,对“走出去”过程中需直面的地缘政治、经济金融、法律法规、社情民意、教育培训、文化文明、生态环境乃至外交国防等诸多宽领域、多层次、广视角问题,进行了多元探索和深度剖析。对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通讯等技术与轨道交通行业的有机融合和高铁智能化运维,也做了很多有价值的思考,提出了若干实操建议。
各位专家,各位学者!当前,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深刻演变,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走势分化,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和战乱恐袭等问题此起彼伏,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因素复杂交织,中国高铁“走出去”面临的不确定性和规制性风险进一步加大,亟需着力解决好既有项目建设、新的市场开拓、巩固金融保障、规范投资建设行为、强化风险防范、加强民生援助等一系列关键问题。
为让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高峰论坛行稳致远,向纵深发展,为将此论坛打造成有重要影响力的“门户型”智库,我建议未来论坛可以重点就以下四类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做深入探讨:
一是如何按照“一国一研”、“一国一策”原则精准施策,应对、规避、管控和化解高铁“走出去”中包括地缘政治风险、社会风险、安全风险、技术风险、政策法律和经营财务风险等在内的多重现实风险和潜在风险。
二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国高铁行业的整体优势和高铁产业链集成实力,提高全球性配置资源、全产业链经营、关键价值链控制、核心技术掌控和高附加值盈利能力,全面提升国际化综合竞争力,形成国际级产业力量。
三是如何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金融支持、市场运作、多方共建、行业联合的协同机制,进一步优化高铁“走出去”的经济外交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和外汇监管政策,特别是具有针对性、突破性和操作性的优惠政策、倾斜政策和配套政策。
四是如何坚持世界眼光、中国特色,服务大局、当好先行,在充分发挥以高铁为代表的交通运输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战略支撑的同时,通过高铁“走出去”积极促进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特别是欠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包容性发展。
各位专家,各位学者!让我们携手并进、精诚合作,竭力服务国家战略部署,持续深化务实合作,为推动中国高铁“走出去”,服务“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最后,预祝第六届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高峰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