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专访西南交大首席教授张卫华:速度不是轨道交通发展最重要指标

    每日经济新闻 2018-10-12 20:06

    今日(10月12日),在2018国际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新都峰会期间,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张卫华就轨道交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以及高铁“出海”等问题,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专访。

    每经记者 靳水平    每经实习编辑 徐斐    

    今日(10月12日)下午,由西南交通大学、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成都市新都区人民政府、每日经济新闻联合主办的2018国际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新都峰会在成都召开。会议汇聚国内外轨道交通领域优势力量,就轨道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安全运营等问题,探讨未来发展趋势,展示轨道交通前沿技术,交流国内外先进经验。

    作为轨道交通动力系统领域国内权威专家,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张卫华在会上表示,就轨道交通发展潮流来看,速度不是最重要的指标。现在更多的是考虑经济性、建设成本、运营成本、提高竞争力和安全性等问题。

    会议期间,张卫华就轨道交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以及高铁“出海”等相关问题,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的专访。

    ▲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 张卫华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可把数字化作为产业工具

    NBD:本次会议的关键词之一就是如何实现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在您看来,实现这一要求,产业方面还需要在哪些方面着力?比如高铁的发展。

    张卫华:高铁高质量发展除了速度之外,我觉得还应该考虑经济性的提升。要想长远取得发展,经济性、竞争力、建设运营成本都需要关注。在轨道交通发展过程中,可能会用到很多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工具。事实上,数字化并不是我们的目标,但我们可以把数字化当成工具。

    NBD:您如何看待当前轨道交通建设的技术成熟度,您对未来轨道交通产业技术有何展望?

    张卫华:如果说高铁有哪些技术是成熟的,准确地说,我们现在用的技术都比较成熟,因为不成熟不敢用。

    近年来,高铁技术发展,是通过引进项目吸收再创新实现了快速发展。个人认为,快速不代表我们走过了很多的路,只是我们走得更快,比如我们说的“弯道超车”。

    下一代高铁怎么做,我们也有很多考虑。我们也应看到欧洲、日本在高铁方面所做的工作。他们很考虑高铁的经济性、安全性以及用资本化手段来构建新技术,以此来实现更加安全、更加环保、更加经济、更加舒适的高铁。在我看来,所有高铁都是依靠技术来支撑。

    NBD:四川省把轨道交通产业当成重点产业来打造,您认为,四川在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有哪些优势?对于四川轨道交通产业的未来发展,您有哪些建议?

    张卫华:四川包括成都,把轨道交通产业当成重点产业来打造。我作为业内人士,非常乐意看到这一点。

    谈到建言,我觉得应该要以项目来引导轨道交通科技发展。事实上,我们已有很多新的技术,但缺乏好的示范线机会。最新技术如果不能通过真车试验示范,是很难实现发展的,因此建议政府要做的事情就是项目牵引。第二就是要把产学研机构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联盟。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政府要引导建设项目发展,通过项目来进行示范引领。

    成都拥有较好的区位优势,也落地了很多知名轨道交通企业,发展轨道交通特别是新制式轨道交通都有明显的优势和竞争力,包括在发展超导磁悬浮方面走得也比较靠前。峰会主办方之一的新都区,就落地了很多轨道交通企业。在本地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整个制造成本就会降下来。

    谈高铁:面临技术标准、环境等挑战

    NBD:作为轨道交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铁“出海”也成为了当今轨道交通发展的热门关键词。在您看来,目前高铁“出海”面临着哪些机遇与挑战?

    张卫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包括很多东南亚国家甚至非洲国家都在积极响应。对“一带一路”建设,高铁确实可以充当一个“先行者”。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高铁“出海”从技术上层面来说还存有挑战。举例说,比如东南亚是米轨(指轨距为1米的窄轨铁路),俄罗斯是宽轨,巴基斯坦的标准甚至更宽。另外从高铁供电的角度来看,也不尽相同。此外,通讯信号、牵引系统都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去做。另外,高铁“出海”还面临具体国家的环境建设问题,因为可能跨海,这就存在一定难度。加之地质上的差异也不得不重视。

    从这些角度上讲,高铁走出去面临技术标准问题,环境适应性等问题。另外就包括具体国家的法律法规、文化等。但我相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共识,最终这些都不是问题。

    NBD:“超级高铁”已成为大众关注焦点,它的一个醒目标签就是“速度”。那么您如何看待超级高铁在国内的发展前景?

    张卫华:“超级高铁”实际上我们很早就提出了,我也非常看好“超级高铁”的发展。我认为,它最终会作为一种颠覆性的技术推广出去。作为轨道交通的一种模式,在我看来,是存在着这种可能性的。但速度只是代表技术的一种能力,经济性和安全性我们更应该考虑。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利欧股份:终止收购微信自媒体内容营销公司苏州梦嘉

    下一篇

    哈啰搅局网约车 背负阿里“出行梦”升级本地生活?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