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汤亚文
2018年10月8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出炉,因创新、气候和经济增长的研究,威廉·D·诺德豪斯(William D.Nordhaus)和保罗·罗默(Paul M.Romer)获得该项殊荣。
威廉·D·诺德豪斯 资料图来源:东方IC
据了解,威廉·D·诺德豪斯教授是一位享誉世界的经济学家。他是耶鲁大学史特林经济学教授(Sterling professorship of Economics)。在耶鲁大学, 史特林讲座(Sterling Chair)是教授职位中的最高荣誉讲座,仅有少数久负盛名的学者享有。在经济学系,只有诺贝尔奖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托宾曾获此殊荣。
他还是国家科学院院士和美国人文科学院院士。诺德豪斯教授被经济学界评为“美国最有影响的50名经济学家之一”。他还被由马克·布劳格1983年创刊的,最有权威性的《经济学名人录》所收录。
诺德豪斯教授出生于新墨西哥州的阿尔伯开克,本科毕业于耶鲁大学,1967年在麻省理工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师从保罗·萨谬尔逊和罗伯特·索罗。从1967年起,他一直在耶鲁大学任教,并在1973年被聘为终身教授。 现任耶鲁大学惠特尼·格里斯伍尔德经济学教授和考尔斯经济学研究基金会理事。诺德豪斯教授在耶鲁大学主讲经济学原理课程。
在1977年-1979年卡特执政期间,诺德豪斯是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1986年-1988年任耶鲁大学教务长,1992-1993年任耶鲁大学负责财务和行政的副校长。从1972年起,他是考勒斯基金会和国家经济研究局的研究员。目前,他是国会预算办公室经济专家组成员,是国民经济分析局顾问委员会主席。
诺德豪斯教授与他的妻子芭芭拉居住在康涅狄格州的纽黑文市,他还有一条长着金黄色毛的爱犬潘多拉。夫妇俩有共同的爱好:音乐、远足、旅游和滑雪。
诺德豪斯的经济学研究范围很广,包括环境、价格、能 源、技术变革、经济增长、利润和生产率的增长趋势。主要研究领域:增长经济学、工资与价格、生态管理经济学、转型经济学。
诺德豪斯教授在许多研究领域的专业期刊上发表了大量文章。他的研究集中在经济增长的约束程度等领域。是全球研究气候变化经济学的顶级分析师之一。他极力主张从排放许可制度转向征收碳排放税。20世纪70年代以来,他发展了研究全球变暖的经济学方法,包括整合的经济和科学模型的构建(DICE 和RICE模型),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有效途径。
诺德豪斯教授还研究了工资和价格行为、扩大的国民收入和生产核算、政治商业周刊、生产力、管制的成本与收益以及“新经济”。他对转型经济也有研究。他对中国、东欧等地区的经济改革报有浓厚兴趣。
保罗·罗默(Paul M.Romer)资料图来源:东方IC
另一位经济学奖得主保罗·罗默(Paul M.Romer)生于1955年,是一位美国经济学家,同时也是斯坦福大学教授。他被认为是经济增长方面的专家。
罗默在1977年获得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并于1983年在该校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他被《时代杂志》选为1997年美国最具影响力的25人之一。
2015年3月受邀参加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
2016年7月18日世界银行行长金墉宣布,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将接替考希克·巴苏担任世行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这个任命于2016年9月开始生效。
经济学家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深入的研究了长期的经济增长。例如,罗伯特·索罗的工作开创了人均产出长期稳定增长中技术进步的核算。罗默在该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成就是构造了经济中人们有意识地进行研究开发以促进技术进步的一个数理模型。
罗默最重要的工作是在经济增长领域。
罗默在1986年建立了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把知识完整纳入到经济和技术体系之内,使其做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罗默提出了四要素增长理论,即新古典经济学中的资本和劳动(非技术劳动)外,又加上了人力资本(以受教育的年限衡量)和新思想(用专利来衡量,强调创新)。
新增长理论的主要建立者是罗默(1986)和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1988),探讨了纠正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局限性的一些可能途径,用内生的技术来解释经济的增长。罗默在内生增长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导致了经济增长分析的全面复兴。该理论的主要思想最早体现在罗默1983年的博士论文中,发表在1986年的《政治经济学期刊》(The Journal of PoliticalEconomy)上,提出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探讨了纠正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局限性的一些可能途径的论文,重新激起了经济学界对经济增长理论兴趣。
1992年罗默在世界银行发展经济学年会上进一步把上述思想运用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战略的研究中,并认为:能否提供和使用更多的创意或知识品,将直接关系到一国或地区经济能否保持长期增长。例如,毛里求斯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实施了开放政策,吸引了中国香港的企业家把新思想和知识品运用到那里,从而带动了该国经济发展,摆脱了赤贫状况。
(每经app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