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多空双方你来我往,上演“战争六部曲”。
28日收盘,A股前三季度正式收官。年内上证综指累计下跌14.69%;期间,指数最高点为3587.03点,最低点为2644.30点。创业板指数则累计下跌19.47%。前三季度,多空双方你来我往,上演一部“战争六部曲”。
2018年首个交易日,沪指上涨1.24%,由此掀开一波逼空行情,截至1月29日见年内高点3587.03点,累计上涨6.53%。该波行情背后的主要推手是地产与金融板块:地产板块中“招保万金”处于领涨地位,金融板块中以银行股为主要做多力量,期间银行板块上演一波罕见的“十连阳”涨势。
1月的单边上涨行情,使得多头更加坚信漂亮50行情远未结束,核心资产仍是配置首选。而此时,基于一致性预期的风险初现端倪——2017年上涨近20倍的比特币在2017年末2018年初出现剧烈波动。
1月底至2月9日,沪指快速杀跌,期间跌幅超10%。对于这一时期的下跌原因,有市场人士指出,是对内部风险因素的消化和调整,这些内部风险因素包括前期白马股的巨大涨幅、1月底时部分上市公司业绩地雷频发等。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2月份北上资金月度首次净流出,而2月初美股连续大跌,进一步催化了A股在1月底2月初出现的急速下跌。
这一阶段又可分为两部分。其一,春季躁动。2月中旬至5月底,这一时期沪指整体保持区间震荡;市场风格有所切换,中小创个股收益超过沪深300等权重股,而外部风险事件初露苗头并有所积累。其二,6月初至8月初,外围市场风险发酵;6月19日沪指收盘跌破3000点,开启新一轮下跌,期间偶有弱反弹。
有分析人士指出,这轮市场下跌的核心问题在于风险事件蔓延的超预期而非盈利问题或利率问题。
7月底-8月初的一波下跌,将前期沪指放量三连阳的成果消耗殆尽,市场由此进入彻底悲观阶段。期间成交金额大幅萎缩,当时有市场人士将其形容为A股的“至暗时刻”。2700点成为多头的最后阵地,六下六上。
第一次:7月6日,盘中首破2700点,次日沪指上涨2.47%,收于2815.11点。
第二次:8月6日,盘中一度跌破2700点,7日上涨2.74%,收于2779.37点。
第三次:8月17日,沪指收盘跌破2700点,报收2668.97点;20日上涨1.11%,报收2698.47点;21日上涨1.31%,收于2733.83点。
第四次:9月3日,盘中跌破2700点;4日上涨1.11%,收于2750.58点。
第五次:9月6日,收盘跌破2700点,7日反弹将其收复。
第六次:9月10日收盘跌破2700点,18日下探至2644点后触发强劲反弹。在此过程中,2638点成多空双方心理临界点,“破而后立”成为市场的一致预期,量能萎缩至极致,9月12日沪指成交金额为934.5亿元,17日为869.6亿元,与2015年6月8日沪指13099亿元的成交额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这一阶段紧随着沪指第六次收复2700点。
这期间,不仅验证“市场的最低点往往不是最坏的事情发生的时点,而是投资者预期最为悲观的时点”,同时也表明,当市场形成一致预期之时,便是阶段反转之时。
9月21日收盘,沪指报收2797.49点,周涨4.32%(9月17日至9月21日),创2016年3月以来的两年半最大周涨幅。这一次主角恰恰又是银行、地产等权重股。
9月28日收盘,沪指上涨1.06%,报收2821.35点,本轮下跌以来,收盘再次站上2800点。
正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经历此次深刻调整后的A股,虽尚难断言就此全面反转,但胜利曙光已经显现。
市场人士表示,站在当前时点,风险溢价的影响正在收敛,经济悲观预期、信用风险等正伴随放宽的财政政策和流动性的适度释放而开始修正,对新兴市场的担忧及外围事件演绎的担忧大幅缓解, A股入富入摩、沪伦通有望于年底开通等积极因素正在不断发酵,A股重塑预期后,仍有望开启慢牛行情。(实习记者 牛仲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