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华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共享平台建设要解决三大问题。首先是流动,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的流动。只有流动起来,才有共享渠道,这就意味着要进一步盘活闲置资源,而这个闲置资源不仅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闲置资源,在全国也有很多闲置资源。既然要实现共享、建立平台,就要有服务,这个服务要有信息、途径和方法,要形成流动体系、利益保障和分享门槛。
每经记者 欧阳凯 每经编辑 宋思艰
今日(9月26日),在第四届珠三角绿色低碳发展论坛上,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刘燕华表示,现在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急需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建立一个大湾区的共享平台,这是大湾区的基础设施,也是下一步发展的整体实力的象征。
刘燕华表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初期就要明白,新的时代,智力资本占据了价值链的高端,今后必须要在这方面做文章。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当前国际上有多个大湾区,与纽约、东京、旧金山等大湾区相比,中国的粤港澳大湾区在规模上位居第四。刘燕华指出,纽约、东京和旧金山湾区是在工业革命兴盛时期形成的,而粤港澳大湾区与之不同,它具有新时代的特征,其中之一便是共享。
刘燕华认为,共享经济享的是资源、资产、信息、知识和服务。他表示,共享经济是大势所趋,已经进入快车道,取决于产品充足、需求旺盛和市场活力,内生动力将发挥重要作用,这也已经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个潜力所在。“水陆是交错的,科技要领先,经济要发达,开放共享,同时引领新潮流。所以粤港澳大湾区的任务可能要比其它已有的大湾区任务更加复杂、更加艰巨。”刘燕华表示。
在刘燕华看来,任何共享都需要有平台来支撑,没有这种支撑就是一盘散沙,而粤港澳大湾区是相对经济发达的整体,这个整体之所以能够发展,是群策群力共同推进的一个体系,这个体系需要在比较高的平台上进行运作,但这样就要建立供需双方的连接、平台的市场运作模式和新的规则。
对此,刘燕华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共享平台建设目前还要解决三大问题:
首先是流动,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的流动。只有流动起来,才有共享渠道,这就意味着要进一步盘活闲置资源,而这个闲置资源不仅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闲置资源,在全国也有很多闲置资源。既然要实现共享、建立平台,就要有服务,这个服务要有信息、途径和方法,要形成流动体系、利益保障和分享门槛。
其次是创新,创新要有足够的包容性,包括技术、专利、市场、投入、政策、人才和平台问题,特别有一点是要防止恶性竞争,要把各种资源整合在一起,各自发挥优势,才能整体共同向前推进。
最后是功能,建设的共享平台要分层、分段,需求方和供给方要结合在一起。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现场采访时了解到,在科技创新共享平台的搭建上,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开始行动。日前,广东省发布了《关于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若干意见》,其中指出,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包括促进粤港澳人才合作与交流、加强粤港澳项目及平台合作、推动粤港澳创新要素互联互通,尤其提及要创新粤港澳基础科学研究合作体制机制,畅通资金跨境拨付渠道,推动科研经费跨境便利使用。
但刘燕华坦言,目前来看,共享经济还有很多灰色地带和风险隐患,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探索。于深圳而言,虽然深圳的创新远远走在全国前列,但如何把创新的共享转化成为带动经济的共享,这可能是值得认真思考的一件事情。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