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专访 | 设计大师Keith Griffiths:中国城市的千篇一律只是暂时

    每日经济新闻 2018-09-25 21:47

    相较于没有重点、随机的密集化,在Aedas主席及全球设计董事 Keith Griffiths(纪达夫)看来, 被低密度建筑包围的“城市枢纽模式”,有望解决“饼越摊越大的问题”。

    每经记者 黄名扬    每经编辑 杨欢

    你是否曾在睡眼惺忪挤着地铁时,低声抱怨过城市这张“饼”为何越摊越大,通勤距离越来越长?

    或者困惑过愈发千篇一律的城市,除了高楼大厦就是车水马龙。午夜梦回,“我”究竟身处何方?

    亦或是越来越多与建筑割裂、鲜有人气的城市公园,俯拍一片绿,但你却根本不想进去“走一走”?

    相较于没有重点、随机的密集化,在Aedas主席及全球设计董事 Keith Griffiths(纪达夫)看来, 被低密度建筑包围的“城市枢纽模式”,有望解决“饼越摊越大的问题”。

    而在人们的交流日渐虚拟化、孤立化的今天,结合各个城市独特的气候、文化和市民精神气质,强调城市空间的“开放、连接、共享”,则是他给出“如何解决千篇一律和空间割裂问题”的答案。

    “我们为何要将建筑,做成千篇一律的实心玻璃盒子呢?毕竟城市的气质如此不同!”

    “即使同样是写字楼,它们也理应不同”

    有过世界众多城市设计经验的纪达夫,对于各个城市之间不同的“气质”有着独特的见解。

    以中国城市为例,他指出,香港土地面积狭小,住宅价格高昂,因此更强调写字楼与居住区之间的连接和交互。

    相较而言,与香港临近的深圳,却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气质:“深圳的IT技术领先世界,这就需要建筑能有更多灵活的空间,提供不同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他人这种“IT气质”,使人们更青睐具有突破性的互动交流空间,“简单来说,就像校园大学一样”。

    除了相互临近的香港和深圳,纪达夫认为上海和成都,几乎相同纬度上的一东一西两个城市,其精神气质也大相径庭。

    “据我的观察,上海人似乎更喜欢室内活动,更倾向硬朗、古典、优雅的审美”。因此,他表示当为上海设计一套公寓时,他通常会设计相对较小的窗户、用更多古典硬朗的石料等材质。

    “而成都的气质,与上海相比可以说是迥异的”。

    纪达夫指出,成都的人明显更喜欢户外,更倾向于简约直接的审美。“这影响了我们在为成都设计公寓时所考虑的所有细节:更大的阳台、明净的滑动门、更大的窗户,以保证能有很多的光和空气进入室内。同时,也会更多地使用白色和整体简约的风格。”

    正如以上城市气质的强烈对比,某种程度上,这都是由各个城市的独特历史文化和地理气候所决定的。因此他认为,不同城市的建筑细节理应不同。“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将美国的写字楼照搬到中国的城市”。

    “‘公园城市’再适合成都不过了”

    而除了建筑设计,其实对于单个城市的规划亦是如此。

    纪达夫同样以成都为例,解读了其建设公园城市的合理性。

    在他看来,户外文化是成都文化的独特魅力之一。“这是一个美丽的花园城市,原本就有很多公园。如果我们在成都建太多的‘玻璃盒子’,难免使这个城市原有的魅力黯淡无光”。因此,正是基于城市独特的气质,“公园城市”才是再适合成都不过了。

    他坦言,高密度人口的城市,几乎都存在大量跨越耗时很长的宽阔马路,这是人口数量和交通需求共同决定的。然而,这些交通动脉既连接了城市,却又割裂了城市。不仅如此,“盒子”一样的建筑,更加剧了空间割裂的问题。

    基于此,绿地空间和生活工作空间的割裂,导致其利用率大大降低。这不仅是中国的一些城市,许多国外的世界大都市同样存在“绿地只是看着绿”的问题。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纪达夫认为,“增多绿地层次”就变得格外重要。

    “例如,在天空中架设桥梁,或者在空中架设宽阔的开放平台以连接高楼,把原本独立的区域与地面景观,用空中桥梁连接起来了。”他畅想,以此营造的不同层次的公园绿地,将使人们在道路上行驶时,和绿地有机互动。

    “所以,我们不仅不要做玻璃盒子,更不要做实心的玻璃盒子。打破空间的封闭,营造开放共享的空间。”

    事实上,据他介绍,作为知名的公园城市,新加坡也正在鼓励热带城市、室内室外城市、绿色城市、垂直的绿色墙壁等元素有机结合,打造多层次的公园城市。“成都当然不应该也不需要复制新加坡模式,但是确实可以根据自身城市的特点予以适当借鉴”,纪达夫说。

    鼓励真正“以人为本”的好设计

    那么,除了较微观的建筑设计、偏中观的单个城市规划,更为宏观的城市整体发展,又该如何避免“同质化”的问题呢?

    其实,关于中国城市“似乎长得千篇一律”的质疑,早已不再新鲜,但纪达夫却要为中国城市“申申冤”。

    “中国城市的发展很快,而伦敦、巴黎等城市却已发展数百年。回望18世纪伦敦的建筑,你知道吗?一切看起来都一样”。

    相较于欧洲许多城市已较稳定地发展了三百多年的时间,中国的城市化,却是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快速发生。

    所以,在纪达夫看来,暂时的千篇一律,只是时间问题。“但是我们怎样才能克服这个问题呢?”他说。

    “首先,我们不能做的一件事,是努力让一切变得不同”。

    埋头追求前卫的地标建筑、新潮扯眼的设计,为了让城市不同而不同,纪达夫认为这样只会让城市变得“无比复杂且没有重点”——“这就像走进一家拥有数千种糖果的糖果店,眼花缭乱,你却反而不知道该吃什么了。”

    因此,他建议城市规划者和建筑设计者,要努力寻找根源,理解当地的一切,以寻找强有力的设计基础,以鼓励真正“以人为本”的好设计。“若这样的建筑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城市名片,那自然好;但若追求独特,却丧失了与城市、市民间的和谐,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至于城市内部整体的功能性分区规划问题,他倒认为,中国的城市不必太过执着。

    他以伦敦举例,表示现在的伦敦,看上去似乎分区明确,城市内部的每个区域有自己的特色和辨识度,其实是“因为伦敦曾经是一系列的村庄,每一个村庄都做着一些稍微不同的事情。所以如今,当我们看着已演变了数百年的伦敦时,我们能很容易辨别那是一个剧院区、这是一个市场区。”

    中国的城市难道就没有分区吗?纪达夫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以环状结构发展的北京或成都为例,他指出,其看似一体的环状结构中,却有着非常强大的内部历史街区分化。或许他所指的,正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一般的功能分化。

    而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中国城市,难以避免需要开发很多“全新的区域”。因此,对于很多城市的“新城”来说,纪达夫认为,当下最关键的,是“将原本城市的文化种子播种到新区域”。

    “届时,或许这些新兴的城市区域,自然会从这些文化种子中,成长出既一脉相承又独特丰富的新气象”。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数说丨SUV红利消退,自主品牌谁受伤了?

    下一篇

    海外半导体资产成香饽饽,上市公司组团抢购,今年累计交易额已超1400亿!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