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秦风 高湘山 每经编辑 刘琳
一代“名记”白延林,喧嚣而起,喧嚣而没。
借着与官商两界名流的诸多合影,借着那块神秘的“陕K88888”车牌,以“中外新闻社首席记者”亮相的白延林,将自己包装得手眼通天、无所不能。
在陕北的地头上,关于白延林的故事很多,荒诞、神秘,又确实颇有“手段”,乃至于其行事过于夸张的姿态,至少在十年前就曾引起过一些主流媒体的注意。
在白的世界里,外界诸多红尘滚滚,于己无非清风朗月。他曾说过,“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别人说你的嘴,你又不能挡。”
一周前,身材魁梧、西装革履的白记者,出现在陕北某个高规格博览会上,习惯性地凑到领导身前,尔后将其“指点江山”的合影发到朋友圈。
只是,这次留影可能亦是其风发的最后印记。在榆林开展整顿舆论环境的浪潮下,一批长期滋生于此的“记者”群体,正在遭受一场前所未有的“寒冬”。在清涧县纪委三十字通报中,白延林最终回归为一名严重违纪的镇干部身份。
潮水褪去,这位“名记”留下的,尽是鸡毛……
一
2009年1月14日,高杰村锣鼓喧天,鞭炮齐鸣,600多村民齐聚在村委会门前。这一天,榆林高杰村镇下辖的这个村子要举行村委会主任的正式选举。
高杰村镇是个远近闻名的乡镇,下辖42个村子,其中仅袁家沟一个村子在建国后便走出了四位省委书记。作为全镇的第一大村,高杰村1000多人,占据了全镇近十分之一的人口。
19岁的大二女生白一彤,先给村民来了一段古筝表演,然后发表了题为《打造黄河岸边第一村》的演讲,“假如大家选择了我,我将以一名大学生的聪明才智,无私地带领村民,着力打造黄河岸边第一村……”
前一天晚上,白一彤才从安康学院匆匆赶回村子。两个月前,正在上课的她接到父亲白延林的电话,让她回村里参加竞选。虽然对这个职位内容并不清楚,但曾跟着父亲在家里升国旗唱国歌的她,最终听从了安排。
很多人不解,娃娃们考出去都不愿回来,咋还有人往村里跑呢。白一彤的父亲,白延林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为此上下走动,甚至还找到一个认识的煤老板,承诺给村里每户发1000斤煤。
当然,白家对于为何参加竞选的口径保持了一致——为了完成白一彤爷爷的遗愿,为家乡做贡献。
作为父亲的白延林,对女儿入仕有着一股莫名的热衷。后来,为了给女儿铺路,白掏钱给村里修建戏楼、建公厕、建环山路、搞运动会……用他自己的话说,白家前后砸进去500多万。
早在十年前,白延林也曾惦记着谋个官职当当。当时他的身份是退伍军人出身的武装干事,毛遂自荐要当高杰村镇的镇长,并给时任镇党委书记夸下海口,跑项目跑钱由他来,后者只管花钱。最后不了了之……
“当兵的时候在部队学的兽医,回来后在清涧县开了一间门诊,后来出了点事故就跑了。之后又贩过红枣,开过食堂。”陕北一位媒体人聊起白延林的早期过往,感叹白这个人“也是个传奇”。
二
在之后的自我包装中,白延林将在镇上当干事的经历描绘地颇为重要——兼任着县市各家媒体的通讯员,仗义执言。
虽然在一些外人看来,他的工作就是拍领导、拍自己、拍领导与自己的合影,其中不乏各种摆拍。这种嗜好,一直持续到此番被当地纪委审查。
而白本人,也在与领导的合影中,发现了包装自己的契机……
说到白“徘徊在新闻边缘”的日子,最早可以追溯到1999年。
有迹可循的是,白于1999年成为《榆林日报》通讯员时,还在清涧县的一家康复医院工作。但随后,他显然“正式”迈入了“媒体圈”。
这一点,在其变化多端的媒体身份上得以窥见。
从陕西省政协主办的《各界导报》和《各界》杂志记者部主任,到某中字头杂志陕西站站长,再到后来,“中外新闻社首席记者”成了陕北媒体圈的对白延林的特指。
“入行”十年之际,白还拿到了《各界》杂志社的记者证,但真假难辨……白本人对此从未进行过正面回应,“不管他们说是真记者还是假记者,起码别人都知道有个白延林,是给我做广告了。”
坊间传闻,白曾因为一个小手术的事,找到当事医院的领导进行商谈,开口就是百万。后者倒很硬气,直言白是个假记者。不料白云淡风轻地说了句:“你这事儿是真的就行了”,最后拿着数万元离开了医院……
就在白不断变换身份“跑新闻”的时候,陕北也迎来了煤炭经济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一夜暴富带来的躁动,让包括白延林在内的诸多“记者”嗅到了“商机”,纷至沓来的脚步卷起一地尘埃。
面对来自同行的“竞争”,白更为老辣。他在开展业务的同时,将多年的江湖经验用在了对自我身价的提升上。比如,车牌号一定要牛气到万人关注。
消息人士透露,白延林当时打听到,时任榆林的主要领导有个家属是个老革命。白主动出击,提出带着老人重走一回长征路,想给自己的越野车弄个好点的车牌,借机给地方做宣传。
最后找到了时任市长的王登记,“王就签了个字,很快就把牌号拿走了。”于是,“陕K88888”成为白延林座驾的专属车牌。
据上述媒体人士的说法,“在煤炭火热的时候,那个牌照能卖到七八十万,但政策不允许他交易,他就自己换了几辆车用这个号。”
三
白对自己的包装不止于此。
他对外四处宣扬与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是“一家子兄弟”,为此将自己名字中的“延”还改成了“岩”。此时的白延林,似乎并未考虑自己老家距白岩松老家有2600多公里的距离,也并未考虑两个亲哥的感受……
当然,在合影这件事上,白对自己的包装亦运用地炉火纯青。在外界看来,“脑瓜子很会用”的白延林,将诸多“同行”甩出了几条街。
上周,榆林举办十三届煤博会。一位参会记者说,“他肯定不在邀请之列,因为我们当地媒体有个群,有啥活动会在里面发。”
白的行为显然引起了正规媒体记者的反感。
“我们参会是统一的记者证牌子,而他不是。还特别显眼,总在领导跟前晃,弄得你拍照片都拍不成。”这位记者有些无奈:“圈子里面没有人跟他联系,也没人跟他说话。”
媒体的“孤立”,并未让白觉着难堪,他有着自己的一套逻辑。
据说,每次参加活动前,白都会精心装扮,同时带着几个人,专门负责拍照。等到活动结束后,那些跟他合过影的领导,通常都会收到其用相框装裱好的现场图片;而和领导同框的照片则被他拿来炫耀……
近二十年的岁月,从瘦弱文气到如今的大腹便便,白将自己的“记者”生涯经营的风生水起。甚至一些地方企业在遇到难事的时候,也会请教这位“白老师”。
不过,这所有的一切,随着9月20日清涧县纪委的一则30字通报,戛然而止——“清涧县高杰村镇政府干部白延林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在接受纪律审查。”
原来这位“名记”还是一位镇政府干部。
一个说法是,“从纪检委监察委那一层说,他要接受组织调查,因为他是乡镇上的一个普通干部,军人转业之后分配的单位。也没怎么上班,就搞媒体了,但是单位有这个人,是不是吃空饷倒不清楚。”
白延林被调查的节点选得颇为寻味。
今年6月,中央办公厅督查组对陕西省作风建设情况开展专项实地督查,反馈的意见中着重提及了榆林的舆论环境,“一些真假难辨的记者,反向利用舆论监督机制,借口‘媒体、网络爆料’敲诈勒索地方干部和企业主,……已成为当地一大公害”。
尔后,陕西省8月中旬开始展开“舆论环境集中整治专项行动”,榆林成为重点城市之一。据最新消息,榆林全市近期便破获真假记者敲诈勒索案件逾百起,刑事拘留40多人,涉案金额近900万元。
无论如何,这位52岁的“名记”,以后可能很难再混迹会场与领导合影了……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