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一颗平价油菜被“算计”的一生

    2018-09-21 14:54

    全国菜价普遍上涨,生鲜电商历来菜贵,还有什么方法能让菜的价格更便宜一点?

    对于负责家中菜品采购的人来说,每年夏末秋初并不是一个友好的季节。

    一些主妇已经拍下了超市里蔬菜标签,并在社交网络上抱怨。这源于整个夏天持续不断的暴雨和高温,全国蔬菜的价格因此上涨。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8月,鲜菜价格环比上涨9%,涨幅比上月扩大了7.3个百分点。

    但至少有一个地方可以稍稍消弭人们对菜价变动的抱怨——在生鲜电商每日优鲜的页面上,一盒300g装的“油菜”的价格只有1.9元,3颗娃娃菜、2根水果玉米则只需3.9元。这不仅与菜市场和超市形成反差,也和从前蔬菜单价在10元左右的生鲜电商截然不同。

    很长一段时间内,在生鲜电商的蔬菜品类里,可供选择的往往是分量大、还附着诸如“高端”、“精品”标签的高价菜,这显然和人们生活习惯并不相符。

    过去的家庭主妇们,总是会为一根葱、半瓶酱油精打细算过日子,菜价的高低似乎直接影响了一家人的生活质量,以及她们“勤俭持家”的成就感。而在现在大火的宫廷剧里,不够精明的角色绝对走不到最后,剧里的赢家总要不停算计,才能一步步往上爬。如今生鲜电商已经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它们是否有更好的“算计”方法,来让菜的价格能更贴近日常生活?

    【生鲜电商的蔬菜为什么贵?】

    其实,生鲜电商未必真想把菜卖那么贵,它们只是被成本束缚住了手脚。

    业内的一个普遍说法是,2016年时,在全国4000多家生鲜电商中,只有1%实现盈利,4%可以持平,88%都在亏损,还有7%深陷在巨额亏损中。很多小企业沉沙折戟,这多少和生鲜品类的高损耗、冷链物流的高成本相关。

    在生鲜电商的成本构成中,仓储和冷链物流是无法绕过的大头。第一批生鲜电商大多采用传统中心仓模式,产品先是储藏在城市郊区的总仓,再根据订单需求送往离市区更近的分仓,最后配送到用户手中。由于中心仓和分仓都离用户较远,生鲜产品又大多需要低温保鲜,它们往往要用到冷链车、冰袋、冷冻板等设备,一单的配送成本自然不低。

    笔者了解到,使用传统中心仓模式的生鲜电商,每单的平均配送成本在25元至35元不等,平均客单价需要到150元至200元才能盈利。这让经营者不得不通过加大商品规格、采购更高端商品来提高单价,它们也因此不得不提供6根起售的玉米、2.5kg一份的红薯,以及价格远高于市场价的“精品菜”“高端菜”。

    此外,蔬菜损耗率极高,也导致经营者不得不把损耗算入定价中,并尽量选择根茎类菜而非更难保鲜的叶菜,提供给用户的选择自然也不会太多。

    然而越来越年轻的消费者对于线上购买生鲜仍有需求。根据易观发布的《中国生鲜电商行业年度综合分析2018》,未来三年生鲜电商市场复合增长率达49%,线上市场渗透率则可能在2020年达到21.7%。可以预见的是,能把线上蔬菜做得更平价、种类更丰富的玩家,将有可能获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菜地里的算盘】

    清晨7点,北京市区100公里之外的密云某蔬菜基地忙碌了起来。

    李云是该基地的种植户,最近主要种的油菜。过去他的油菜主要销往北京的蔬菜批发市场“新发地”,再通过一级或者二级批发商销往超市、菜市场、社区店等。从2015年起,他成为了每日优鲜产地直达的合作方之一。

    一位每日优鲜采购部员工告诉笔者,如今公司60%以上的平价蔬菜,都采用了与产地直接合作、规模直采的模式。过去流通环节的中间商总会根据供需情况来调整市场价格。比如每年夏末秋初,长时间高温让白菜、香菜等需要大量水分的蔬菜减产或损耗,强降水又会给采摘和运输带来不便,市场因此供应紧张,中间商则会顺势抬高售价。相比而言,产地直采的方式可以把采购和流通成本控制在更低水平。

    如今正值整个蔬菜市场因季节原因价格上涨的时期,但每日优鲜依然尽力控制着它平台上的蔬菜价格。9月初,它上线了“安心菜场”频道,将自己定位为“平价菜篮子”,选择了近30款日常蔬菜,并在市场菜价整体上涨的情况下,也尽量将这些商品以实惠的价格提供给消费者。

    对李云而言,每日优鲜采购稳定、付款及时,但对合作方又颇为严格。他必须在每天7点之后采摘油菜,这样菜叶上的露水最少,才能最大程度减少烂叶从而保鲜。“交给每日优鲜的菜不能有农药残留,也不能有虫眼、烂叶烂根,单颗菜的重量在50-80g之间,如果太小会影响品相,太大又影响口感。”李云已经能一口气说出每日优鲜对油菜的收货准则。

    蔬菜的高损耗还来源于流通过程中的多次分拣,从产地到一级批发商,以及之后的层层流转,每经人手处理或者更换交通工具,蔬菜多少会有损耗。但每日优鲜会要求直采合作方尽量在流通链条前端做好分拣——李云的油菜刚摘起来就会被就近整理、除去泥巴,再按照300g/份的规格装到透明包装盒里,由冷藏车送往每日优鲜的城市中心仓。

    在城市中心仓入库时,李云的油菜还会再经历一次检验。每日优鲜对所有商品都会进行100%批次的检测,有农药残留、或者产品规格与要求不符的,都会被退货处理。

    最终,检测合格的油菜会以1.9元/300g的价格出现在每日优鲜的界面上。最近这种油菜在华北区的日销量已经达到了5万份,李云的生意也因此做大了不少。

    【前置仓里的“控价”秘密】

    在离开种植基地、接受入库检测的当天,李云的油菜也会迅速被冷藏车在送往每日优鲜在华北区的各个前置仓。这种由每日优鲜首创的仓储模式,成为了它降低成本的另一个关键。

    这些面积不大的前置仓往往隐匿在城市里,每个前置仓都会被分成冻库、冷藏和常温三个温区,不同货品会被放置在不同温区——比如油菜就会放在4-6度的冷藏区。当一个前置仓附近3公里内的用户发来的订单时,站点的员工则会用不到5分钟的时间完成拣货,并让配送员在1小时内将商品送到用户手中。

    由于前置仓离用户足够近,且绝大多数订单的配送都在1小时内完成,这些生鲜商品在宅配环节无需再用到冰袋和冷藏车,冷链运输和包材成本自然下降了不少。每日优鲜因此再次控制了蔬菜的成本,也能尽可能多的提供平价菜品。

    前置仓模式的创新和对速度的要求,背后也需要技术的加持。在第一批生鲜电商时代,由于极高的损耗,蔬菜往往采取预售模式,用户先在头一天下单,经营者再根据订单向供应商调货,但这显然不能满足人们对生鲜产品的即时购买需求。每日优鲜则自建了一套大数据智能补货系统,对每个前置仓的每个产品都提前预估好日补货量,从而让供应量既不会因为预估过剩而卖不完,也不会因预估不足而早早售罄、影响体验。

    每日优鲜供需部员工陈刚告诉笔者,公司对每个单品的补货预测,既会参考一周之内的短期销量,也会参考过去一年随季节波动的长期销量。此外,他们还会加入多种系数:星期系数会总结出周一到周四的工作日,订单量往往较周五到周日稍低;天气系数记录着,遭遇阴雨天或者恶劣天气时,人们都宅在家里不愿外出购物,各类商品需要多备一些;活动系数则意味着在商城做活动时,前置仓都要加大补货,防止供不应求。

    在这套大数据智能补货系统里,易损耗的蔬菜成了“特殊照顾对象”。根据陈刚的说法,由于蔬菜的平均保质期只有3-5天,“每日优鲜力求每个前置仓对蔬菜都日清,每种蔬菜在前置仓的周转时间只有一天”。因此,如果系统发现某个前置仓的某种蔬菜品类当天卖得不够快、可能出现库存时,该仓辐射区域的用户就可能收到专门针对该单品的促销信息,而这种定时定向定品的促销,也成了每日优鲜的亮点之一。

    【菜更便宜了,消费者获得更多了】

    眼下的消费者中,一些人愿意为产品的附加值,比如愉悦感或满足感支付更多溢价;一些人则主要看重产品的功能性、且售价便宜的商品,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消费观念。

    而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认为:当下的消费现象不能简单从质量、价格或者任何一个单一指标来拆离分析。其实,消费升级的本质在于消费总福利,即消费者获得的总体价值的提升,居民收入提高引发的“财富效应”,和科技发展引发的“进步效应”,都是消费升级的驱动力。在“进步效应”里,人们会通过降低生产边际或流通成本、提高生产运营效率等,降低商品的价格,从而让消费者花同样的钱,得到更多的商品价值。

    每日优鲜的平价菜或许正是“进步效应”带来的消费升级。从蔬菜的原产地开始,它不断优化模式和技术,“算计”着链路上每个环节的成本,最终让消费者更便利地买到既便宜又安心的蔬菜。

    如今李云正等着秋收季来临,到时候他会有更多商品和每日优鲜合作。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这个线上零售商从没让他失望过,他唯一要做的,就是让自己的产品更加符合对方的要求。

    而陈刚似乎并不满足于现状。为了做到蔬菜在前置仓日清,公司系统的预估多少有点保守,他听一些晚上八九点下班才下单的消费者反映过,一些平价菜到那时已经卖光,“缺货”多少让人感到遗憾。陈刚认为如今的智能补货系统还有提升的空间,他和同事需要让蔬菜的预测更精准,让那些夜幕来临时疲惫回家的人也能买到自己想买的平价菜,为忙碌生活增加一丝慰藉。

    “这需要通过技术迭代,让算法更加精准完善来实现,我们未来还能做得更好。”陈刚说道。

    (商业资讯)

    上一篇

    四川省拟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鼓励民企参与国资国企混改

    下一篇

    收评:大金融板块强力拉升 沪指放量大涨2.5%逼近2800点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