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东公布《广东省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修订版)》,从2016年起,广东省已连续三年专门出台类似政策,为企业减负,扶持实体经济发展。
每经记者 杨欢 朱玫洁 每经编辑 刘艳美
9月10日,广东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公布《广东省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修订版)》(下称“实体经济新十条”)。
这样的政策并非首次。从2016年起,广东省已连续三年专门出台类似政策,为企业减负,扶持实体经济发展。但不同于以往,广东今年的情况有点特殊。
就在上个月,广东制造业PMI环比回落0.9个百分点至49.3,这是自2016年3月以来的首次跌破荣枯线。
同期,全国制造业PMI比前月微升0.1个百分点至51.3%。作为制造业强省,广东的数据被全国甩在了身后。
PMI作为世界通用的反映未来经济预期的先导指数,备受市场关注。在这个节骨眼上,广东发布“实体经济新十条”,多少有点“及时雨”的意思。
制造业PMI跌破荣枯线
对于广东PMI跌破荣枯线的消息,广东省经信委分析认为:“工业经济运行态势总体平稳,但受外部环境出现明显变化影响,稳中有变的形势已经初步显现。”
具体来看,从今年4月份以来,广东制造业PMI出现持续下跌。与内地其他多数省份不同,作为外贸第一大省,广东的制造业更多依赖出口而非投资,其近三年的GDP中出口比重一直在45%左右,而全国是20%不到。因此,广东制造业在外贸环境里可谓是“春江水寒鸭先知”。
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中央层面上也连续表态:
8月29日,中国银保监会召开银行保险监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就强化金融风险防控、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等重点工作任务提出要求。
8月3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在实施好已出台措施的同时,再推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新举措。特别是针对小微企业的财税支持进一步加大。
9月7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第三次会议,会上提出,加大政策精准支持力度,更好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有评论称,广东省推出这一文件,其意义并不仅仅在对广东省企业解困。它或许意味着,地方发展经济的主动性又开始发挥其强大的作用。
事实上,不只是广东,近期福建、河南、河北等地也纷纷出台新一轮的“降成本”政策,但重点多数放在“降低社保费率”上。
从过去的抢人抢企业,到现在给人和企业减负,未来中国区域经济的竞争也许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实体经济新十条”
制造业是广东的经济支柱,以加工制造,民营企业为主。这对于要素成本敏感,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可以想象广东整体制造业的转型阵痛。
转型不是一句话,技术研发、产业升级需要大量经费支撑,当企业生意难做时,如何还有精力来支撑转型?
2017年8月,《广东省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下称“实体经济十条”)发布,综合今年刚刚发布的“实体经济新十条”,我们可以看作一种制造业转型升级“两步走”的思路。先集中为企业减负,腾出资金,然后再具体的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升级。
去年“实体经济十条”从大堆政策中脱颖而出就是因为它的“实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教授林江表示,有种看法是这类新政一般原则性、抽象的条文比较多,“实体经济十条”则是针对性比较强,在减税等方面很具体”。
其中包含了税收、用地、社会保险、用电、运输、融资、制度性交易等7方面的企业成本。效果比较明显的,比如用电成本上,通过一系列措施,平均降低广东省省销售电价约 6 分/千瓦时,据统计,这使2017年减轻广东全社会用电成本约276亿元。
另外,“实体经济十条”在社保、运输成本、税收等方面也有具体到减负的数据和操作细节。
据统计,从2017年8月发布后到2018年6月,“实体经济十条”一共为企业减负963亿。这是个什么概念?今年广东上半年税收收入为5000亿元出头。
确实,在今年的“实体经济新十条”中,除了继续强化降成本的条例,更加明显的变化是,强调了支持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增加了6个政策点,包括两项鼓励企业自主研发的政策。
某种程度上,去年的“实体经济十条”只是对发展新型产业支柱做了一个导向,一个表态。比如:“以珠江西 岸为龙头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 以高端智能装备、新能源及节能环 保、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 物医药为方向的万亿级制造业新兴 支柱产业培育予以重点支持。”
今年在此基础上,扩大为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其中包括扶持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开展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技术改造等等。
到2020年40%以上规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积极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2020年前省财政对企业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技术改造给予重点支持,主营业务收入1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可享受技术改造事后奖补(普惠性)政策。
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并非一蹴而就,在新旧动能之间还需谨慎“空档期”的出现。
在林江看来,“实体经济新十条”表现出政府对新经济抱有很大的希望,对传统制造业也给予了一定的这个重视,“我觉得十条这样去平衡,在还是一定程度上还是对的”。
积极的意义在于,普遍为企业减负,给了传统经济企业、中小型民营企业一些“喘息”的机会。“如果你能够转型的,那我还是给你一些支持,那么实在撑不下去的,那就让他安静的离开”,林江说,“毕竟民营企业的兴败还关系着就业的问题,而就业关系着社会稳定。”
一般来说,新经济产业对劳动密集型的工人吸纳程度不高,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过于落后的企业应该被淘汰,而有条件的传统经济企业,也应该为其留下机遇与空间,循序过渡。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