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创新引领·万侨汇智 第十七届海科会在成都举行

    每日经济新闻 2018-09-11 00:07

    9月10日,第十七届中国西部海外高科技人才洽谈会(以下简称海科会)在四川成都开幕。约800名海内外嘉宾出席本届海科会,其中包括5名国际知名诺贝尔奖获得者,18名海内外院士,148个海外创新团队,以及海外名校校长、教授和专家学者,华侨华人专业协会会长、全国侨商代表,国家和省“千人计划”专家,外国驻蓉领馆官员等。

    开幕式现场,5名诺贝尔奖得主——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彼得·阿格雷、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龙·切哈诺沃、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达·约纳特,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约翰·格登、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爱德华·莫索尔出席。爱德华·莫索尔和约翰·格登发表演讲,分享前沿研究成果。

    本届海科会以“创新引领·万侨汇智”为主题,将立足四川、辐射西部、面向全球,瞄准海外尖端科学家、高端人才及创新创业团队,推动在川产生一批学术合作成果,引进一批人才来川发展,促成一批高新科技项目落户四川,带动一批海外人才与中国西部开展交流合作。

    专访美国高级科学促进会院士洪明奇:成都吸引力离不开优良的科创环境

    每经记者 黄名扬 每经编辑 贾运可

    “四川很多研究机构给我的感觉,就是愿意向上,而且向上发展的速度很快。我来到成都,一方面是来学习,一方面更是为了来帮忙。”洪明奇笑容可掬地说。

    昨日(9月10日),第十七届中国西部海外高新科技人才洽谈会在成都举行,包括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18名海内外院士等约800名中外嘉宾共聚一堂。美国高级科学促进会院士洪明奇受邀出席,并在会后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

    看好靶向治疗研发潜力

    “癌症”在很多人看来,仿佛是与“死神”划等号的存在。洪明奇却大胆展望:或许有一天,癌症能像感冒一样,在街边药店自己买药就能测试、治疗。

    洪明奇指出这并非天方夜谭——靶向治疗,或许正是有望降低药物研究高成本的利器。

    “以肺癌为例,亚洲人最常见的肺癌是小细胞方面的肺癌,不管吸烟不吸烟,都会带有一种特别的基因叫做EGFR,它会有一种特别的突变。”他举例说:“相较而言,美国人的肺癌里面,这种突变只有大概10%。”

    在他看来,“这种特别的基因”是突变的源头,或许也正是突破的关键。“专门针对EGFR基因的靶向治疗研究,如今已经成功了。”

    事实上,“对症下药”说来容易,但在癌症的治疗上却相对困难。洪明奇表示,大部分抗癌药等药物高价的原因,主要是“一个药厂发展一百个药物,可能就只有一个成功,所以最后药自然就很贵。”

    而他指出,靶向治疗的方法的确可以减少用药成本:病人是属于哪一类,就用相应药来治疗。由此,随着靶向治疗研究的发展,有理由相信,癌症未来极有可能变成“感冒”一样的存在,人们再也不用谈“癌”色变了。

    点赞成都人才吸引力

    “近年来,尤其是最近十年,国内给国际社会的整体感觉就是突飞猛进。”在此背景下,他指出,人才吸引力极强的成都表现非常突出。

    “我第一次到国内是上世纪80年代。那时,国内相关医学研究的硬件基础并不到位。”他笑着谈及曾经参观某著名高校的实验室,“当时,研究人员热情地展示着新添置的研究设备,但那是刚刚起步的中国生物医药研究,那些设备在外国研究人员眼中,算是‘一贫如洗’”。

    如今,他却惊喜地发现,中国的医学研究者砥砺前行,成果颇丰。他指出,仅从四川的华西医院就可以窥见一斑——“现在的生物医学研究,不仅硬件先进了、技术到位了、资金不缺了,人才也是济济一堂。”

    对此,洪明奇对成都的人才吸引力赞叹不已。

    “我第一次来成都是在去年。但转眼间,这已是我第六次造访这座城市”。他笑道:“所以你就知道我对成都的印象有多好了。”在他看来,成都的人才吸引力,离不开其科研创新环境的优良,环境的宜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功不可没。

    因此,他虽然坦言,临床试验医生是当下中国医学人才的短板之所在,但却对其前景颇有信心:除了硬件科研设备的齐全,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研究环境的友好、后备人才的充足,和国际智囊的热情。

    “我一直希望帮助国内的科研发展、帮助培养人才,希望能够贡献自己的力量,特别是医学方面的、癌症方面。而像我一样的人,还有很多。”洪明奇说。

    诺贝尔奖得主爱德华·莫索尔:科学的发展首先是“人”

    每经记者 黄名扬 每经编辑 贾运可

    “对于每个国家或城市来说,想要吸引人才的方法几乎都是一样的。而现在,有很多海外留学的人才都被吸引到了中国。”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挪威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爱德华·莫索尔(Edvard Moser),在回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提问时,就当下中国对高端国际人才的吸引力十分看好。

    昨日(9月10日),第十七届中国西部海外高新科技人才洽谈会在成都举行,包括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18名海内外院士、148个海外创新团队在内的,约800名中外嘉宾出席会议,爱德华·莫索尔正是其中之一。

    人工智能赋能未来医疗

    “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非常迅速。”莫索尔说:“因此,我此行一方面是为了给潜在的合作伙伴提供一些建议和未来的参考。同时,也是想尝试将我研究的神经科学与人工智能相结合”。

    莫索尔对人工智能与基础医学的结合,兴趣十分浓厚。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他不只一次提及人工智能与大脑相关疾病诊疗、治疗结合的优势。

    他以常见的老年痴呆症——阿尔茨海默病为例,展望了人工智能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前景。“早期诊断老年痴呆时,非常困难。”他说:“一般来说,我们需要去观察病人,看他是否有一些特别的症状,比如说失忆或者是不知道自己的方向,甚至是忘记很多重要的事情。”

    根据他的介绍,相关诊断传统的做法,是通过一些心理测评来评价一位病人是否患了老年痴呆。但若得到人工智能的助力,诊疗或许将变得更加容易。

    “若我们可以把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结合,寻找一些变量或决定性指标,我们或许就可以确定其是否符合老年痴呆的病征,从而达到早期的病理诊断。”在莫索尔看来,早期的诊疗和干预治疗,尤其是在脑神经、退化疾病方面,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他看好人工智能在相关领域应用的原因之一。

    科学的发展首先是“人”

    “开发新药没有捷径,我们需要的是耐心。”在莫索尔看来,对于中国的诺贝尔奖之路,亦是如此。

    在世界范围内,诺贝尔奖通常都被认为是科研机构甚至国家科研实力的象征。莫索尔认为,中国已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未来更是可期:“时间会改变一切。”

    所谓“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莫索尔对此也十分认同。在他看来,科学的发展首先是“人”。吸引人才,首要的,就是初创公司的发展环境。他认为:“通常的做法是投资建设科学实验室、投资购买设备等。”同时,他也指出,资金支持对人才的吸引也不可忽视。

    此外,对于国际人才的吸引,莫索尔建议首先帮助国际人才克服语言和文化障碍,包括继续发展国内的语言教育。“当然,良好的科研环境、科研设备,以及优越宜居的生活环境,优质的儿童教育、保健资源也都是吸引国际人才不可缺少的。”他说。

    筑巢引凤,凤将自然而来。

    莫索尔指出,其实,诺贝尔奖通常都是给予那些工作很多年的科学家。尤其是在医学方面,很多研究项目都是在三四十年之前开始的。“因此当下的奖项,更多是对几十年前一个国家科研实力的‘延时’体现。”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西安加速拆除秦岭北麓违建别墅

    下一篇

    专访美国高级科学促进会院士洪明奇:成都吸引力离不开优良的科创环境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