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基础研究是重中之重 中国科学院院士:很多科研产生影响需几十年

    每日经济新闻 2018-09-08 18:21

    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不能急功近利。“以古希腊的数学和哲学为例,尽管短时间内没有看到效果,但在文艺复兴时开始‘发芽开花’。”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励建书在现场表示,一些科学研究2~3年能看到成果,但很多科学研究产生影响需要几十年甚至数百年。

    每经记者 张虹蕾    每经编辑 胥帅    

    科学家们在现场谈论怎样培养未来人才    实习生唐泽坤 摄

    “很多科学研究不能要求几年内看到效果,基础研究短时间内不一定能落地。”9月8日下午,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新闻发布会暨未来人才高峰对话上,美国布朗大学Theodore B.Stowell应用数学讲座教授、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舒其望发出的一句感叹。

    如何培养出适合时代趋势的未来人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众多国内外的科学家看来,未来人才的原创精神、想象力十分重要。此外,他们也强调,“实验室是培养人才而不是研究产品的地方”。

    不一定要用论文数量衡量科研

    显而易见,科研创新工作究其根源是创造力的体现,唯有良好的生态才能激发持久的创造力。生态既包括从校园到产业的循环体系,也包括社会评价、价值观念、激励机制等软性环境的构建。

    在现场,多位科学家认为基础研究是目前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以古希腊的数学和哲学为例,尽管短时间内没有看到效果,但在文艺复兴时开始‘发芽开花’。”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励建书在现场表示,一些科学研究2~3年能看到成果,但很多科学研究产生影响需要几十年甚至数百年。

    “教育需要静下心来好好做,不一定要用发表论文的数量来衡量科研指标。需要提供宽松环境研究科学。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且克服困难坚持下去十分重要。”舒其望提到,相比国内的教育,国外教育有更多灵活性。例如,学生可以跨专业找老师指导论文,而这可以促进不同学科的交流和合作,促使教育迸发出更多的创造力。

    南方科技大学讲座教授、美国西北大学Pance讲席教授夏志宏认为,未来需要增加年轻人的数量,让一些有想法、有创造力的年轻人参与带头,目前很多项目的评审规定需要一定数量的院士增加,需要增加年轻人的数量。

    此外,夏志宏提到,国内在教育方面,过早地让学生接触专业化的东西,存在急功近利的行为。未来,一是需要增加对于基础科学的研究和投入,二是为年轻人提供好的环境,潜心研究。

    实验室不是培养产品的地方

    毋庸置疑,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根本。基于具备应用前景的科研方向开展教育、培养人才,是各国共同的目标。应该如何分层次、有重点、系统化的培养人才?与之相应的教育体系又该如何构建?

    “实验室是培养人才、磨炼功底的地方,不是培养产品的地方。不应该在实验室里就想着商业模式,商业模式是投资人和企业家去想的。”普林斯顿大学Paul&Marcia Wythes讲席教授、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李凯表示,中国很多项目在研究的过程中就需要具备商业模式和产品思路。

    美国科学院院士杨培东表示,尽可能激发年轻人的科研时间和经费去自由研发,而不是给予经费去研究某个院士、企业家感兴趣的项目。

    “科学研究也是非常寂寞的一件事情。”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提到,在外界看来,研究科学的人有些不近人情,非黑即白。而只有通过不断思考和反省,才能把科学往前推。

    “不是仅仅掌握一个学科的科学知识就能应对目前问题。”美国斯坦福大学鲍哲南教授则认为,未来科学需要未来人才,目前世界面临能源危机、人口增加等很多难题,未来需要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来解决多重难题。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娃哈哈成立新公司,要造新能源汽车?官微否认

    下一篇

    中国电影票房已达467亿元 同比增长16%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