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高湘山 每经编辑 刘琳
2002年,杭州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相继取消了130多个景点门票。随后迎来的是游人如织,综合经济效率数十倍的增长。“西湖免门票”也成为影响中国旅游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十几年前,以杭州为发力点,浙江开始在全省推广“全城旅游”,与如今的“全域旅游”异曲同工,一脉相通。
珠玉在前。日前,西安市法制办发布《西安市旅游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下文简称《条例》),其中提及:公益性景区应当逐步向市民免费开放,鼓励景区每年安排一定时间对公众免费开放。
当概念开始向立法转变,西安要向“门票经济”开刀?
“免门票”是一门大生意
旅游是典型的长尾行业,带动吃、住、行、购、娱等多个环节。想象一下,市区中一个颇有知名度的景区,一朝拆除围墙,免去门票,所有游客自由出入,对周边商业是怎样的影响?
如果20、50、100个景区免费开放,对整座城市区域经济又是怎样的拉动?
但在固有利益者眼里,依然是只见锅里煮沸的门票,无视锅外产业链的发展。
另一方面,门票经济也是很多景区旅游体验难以深化,服务质量难以提升的症结所在。
高门票收入,让景区对提升服务质量、增加新体验、开发旅游衍生品都意兴阑珊。每过三年,发动一波门票涨价潮,才是最直接便利的创收之道。
毫无疑问,向门票经济开刀,从单一门票经济向旅游综合收益提升的商业模式转变,是发展全域旅游的健康机理,也是提升旅游体验,促进旅游业繁荣的必然步骤。
16年前,杭州西湖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模式的优越性。近在咫尺的西安蓝田,其前两年的探索也被视为经典案例。
2016年5月,蓝田推行全部国有景点免费,全年门票收入减少500余万。但次年,全县接待游客达3302.26万人次,同比增长105.9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5.79亿元,同比增长115.32%。
500万元左右的门票收入换来了70多亿元的旅游综合收入,这生意做的太值。为此,国务院都进行了通报表扬。
据说某浙江旅游公司老总看过蓝田后,认为:“配套还有待再完善”。
言下之意,蓝田可以赚钱的地方还有更多,70多亿远不是上限。
动了谁的奶酪?
没有一次改革不触动他人的利益。
事实上,顶层设计的逐步推进,一直面临着与利益者的长期博弈。这其中必然考验执政者的智慧。
当年西湖开放前夕,王国平也需拿着方案,四处游说,让部队机关、中央部门和省级单位等机构把湖岸的地方让出来。
与此同时,他在西湖南线做了三个试点,针对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撑,直到年终商业收入增值返超景点收入后,各方主体才逐渐推行……
而以立法方式来调节全域旅游推广过程中的票价问题,引用西安市旅发委一位人士的话来说,《条例》算是“首次试水”。
但消减门票经济,打造全域旅游,提升游客体验,并非围绕景区这么简单。
举例来说,景区打开围墙免费开放,人流量急剧攀升,周边“吃、住、行、游、购、娱”产业迅速获利。数十倍、百倍的综合收入之下,不同主体的利益增减,政府如何进行调节?更涉及围绕提升旅游体验的新业态、新产品的创新和融合,政府该如何鼓励,如何辅助?
再者,旅游行政执法者也是五花八门,比如工商、质检、环保、卫生、物价、旅游、交通、公安等多部门。虽然法律对每个行政部门的执法范围都做了明确规定,但在执行过程中,不免因权责不够明晰或其它原因而产生纠纷扯皮。黑车、黑导游为什么始终难以根除,原因也多在于此。
所以归根到底,立法和配套体制的护航加持是关键一环。
陕西(西安)的悄然布局
仔细观察,西安乃至陕西的“全域旅游”生意,其实一直在默默筹划中。
2017年5月,陕西省旅游局正式更名为陕西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升级为政府综合协调部门;紧随其后,包括西安在内的全省12个市区、32个县区,相继完成了“局改委”的更名,加快了“全域旅游”探索发展的新思路。
同年7月31日,陕西省政府印发了《陕西省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实施方案》并随后召开了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动员大会并,全面指导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工作。
今年6月1日,陕西省还正式成立了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省长刘国中任组长……
截至目前,西安市已经开放了60多个免费景区,涵盖博物馆、公园、遗址和自然景观四大类景点。
▲《西安市旅游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
搞“一刀切”,无条件开放所有景区经营,显然不太实际。但门票如何减,在具体执行中考量着涉事几方“加”与“减”的平衡之道。
此前消息,从9月1日起,西安钟、鼓楼门票价格将均由现行35元/人次降低为30元/人次。
近日,西安市法制办发布《西安市旅游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其中一条如此提到:公益性景区应当逐步向市民免费开放,鼓励景区每年安排一定时间对公众免费开放。
条例之后,下一步还会动哪块奶酪?惹人遐想。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