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类公司两年两次暂停注册这一限制的背后,谁又是祸根呢?
每经记者 杨建 每经编辑 何剑岭
图片源自:视觉中国
近期有媒体报道,广州全面暂停私募基金机构的工商注册登记,具体放开注册时间待定。实际上,近期多地传出消息,带有资产管理、投资管理、基金等关键词的公司注册、变更、迁入全部暂停审核。这一重大变动逐渐蔓延至各地,继杭州、宁波等活跃地区停止注册资产管理类公司之后,北上广深杭这五大私募公司重地的投资类公司注册也面临“难产”。
那么,投资类公司两年两次暂停注册这一限制的背后,谁又是祸根呢?
近期多地传出投资类公司的工商注册受到限制的消息,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已经全面暂停类金融企业名称核准和新设登记,包含金融、财富管理、股权投资基金、等关键词的公司注册、变更、迁入全部暂停审核。8月16日,据《陕西日报》报道,陕西省工商局要求全省各级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类企业的市场准入管理。非金融机构和不从事金融活动的企业,在注册名称和经营范围中原则上不得使用“交易所”、“交易中心”、“金融”、“资产管理”、“理财”、“基金”、“互联网保险”、“支付”等字样。
8月17日,一张题为《关于严禁新增P2P网贷机构的通知》的文件截图在金融圈内流传,图中显示,该通知要求立即在全省范围内继续暂停注册名称和经营范围内包含“交易所”、“交易中心”、“金融”、“资产管理”、“理财”、“基金”、“基金管理”、“投资管理”、“财富管理”、“股权投资基金”等字样的注册申请(持有金融管理部门批准文件的除外,具体按照批准文件开展注册登记)。
很明显,对于投资类公司登记注册的暂停,将影响私募机构、资产管理公司等企业的工商注册登记工作。为此火山君(微信公众号:huoshan5188)电话联系了北京工商局企业工商登记热线电话,对于投资类公司是否暂停工商注册登记,工作人员告诉火山君:“对于注册登记的投资类公司首先需要市政府或者是金融监管部分的审批,有了批文之后才可以注册登记”。
对此私募排排网研究员刘有华告诉火山君(微信公众号:huoshan5188),自从2016年以来,私募严监管的趋势就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姿态,对于私募的准入门槛也越来越高。暂停投资类公司的注册,并不意味着监管层要扼杀这个行业,反而是引导整个私募行业健康发展、防范金融风险、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举措之一。等到未来时机成熟之后,或者待有关详细的更进一步政策出台之后,一定还会再次放开。
火山君(微信公众号:huoshan5188)注意到,投资类公司暂停注册的背后,或许与近期私募机构“爆雷”、失联现象有关。近期各种网贷、私募纷纷“爆雷”,行业进行一番整顿也是大势所趋。此次不少地方停止对投资类公司注册的场景似曾相识,早在2016年1月,一则北京市工商局下发的“在全市范围内暂停投资类企业登记”的通知引发市场轰动,其中涉及暂停登记“股权投资”、“投资管理”、“资产管理”等投资类经营项目。
继北京之后,上海、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也相继暂停私募注册,随后杭州也加入暂停审核行列。然而到了2016年5月,杭州率先“松绑”,允许企业名称使用“股权投资基金”或“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其经营范围核定为“私募股权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管理”或“非证券业务的投资、投资管理咨询”,此后一些地方也相继审慎放开股权类私募基金注册。
然而近期P2P“跑路”、“失联”不断上演,更在近两个月到达了高潮。P2P的跑路潮也蔓延到了私募行业,甚至部分“爆雷”的P2P平台背后也出现了私募的身影,随着“玩失踪”的私募也越来越多,也引起了市场的强烈关注。8月8日,基金业协会披露了第二十三批拟失联私募机构名单,7家私募机构“榜上有名”,其中包括亚洲掘金投资和深圳前海中精国投,对于投资者而言真是防不胜防。
火山君(微信公众号:huoshan5188)注意到,截至2018年7月16日,股权类私募失联家数占全部失联私募家数的73.29%。而近期很多失联私募都是因为母公司从事非法集资活动被曝光后,进入了失联公示名单。如此前公布的失联私募中,善林财富旗下的高通盛融、中晋集团旗下的中晋股权投资基金、上海快鹿投资旗下的火柴快鹿股权投资基金等公司,都是因为关联公司P2P业务被曝光涉嫌非法集资,随后失联。
值得注意的是,自从私募行业进入快车道发展之后,私募行业分化严重,不少小私募发展困难,走上了卖壳的道路。因此,这也诞生了不少中介公司,专门从事“私募壳”生意,已形成“买壳、保壳一条龙”服务。高峰时期有的“私募壳”售价更是高达百万元,中介机构从中可直接赚走10万元到30万元。
从2017年开始,一些没有获得私募牌照的投资公司,通过收购其他已经取得私募基金牌照的小型私募基金,来获取合法基金牌照的“私募壳”交易行为,已经受到监管层的极大关注。近期《每日经济新闻》也以《剖析“中精国投”多只票据私募基金产品违约之谜》等多篇深度报道揭露了由买卖私募壳公司导致的市场乱象,其中中精国投便是2017年6月27日买来的“私募壳”公司,公司总经理没有基金从业资格,公司法人代表也是公司销售人员挂靠的。
另外,在“空壳”私募公司中,也可能隐藏着非法集资的风险。此前被注销私募管理人资格的鑫达众汇,其法人代表就在2013年至2014年间注册了多家“空壳”子公司,并以私募股权投资为由通过广告、短信等手段非法吸收存款高达5亿多元。面对市场乱局,监管层近期也开始收紧私募备案流程,让门槛越来越高,其中要求私募公司登记成功后6个月内必须发行备案第一只产品,否则将被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资格。
而今年6月,基金业协会发布声明称,将坚决打击“私募壳”买卖行为。近期基金业协会也就私募基金管理人重大事项变更登记作出了新的要求,据基金业协会资产管理业务综合报送平台“管理人重大事项变更”显示,机构应审慎提交含法律意见书的重大事项变更,首次提交后6个月内仍未办理通过或退回补正次数超过5次,机构将无法进行新产品备案。
私募排排网研究员刘有华告诉火山君(微信公众号:huoshan5188):“上半年私募备案新登记管理人1875家,那么短期内会对有注册备案需求的管理人会有一定的影响。对于私募壳公司而言,我认为随着私募监管升级,私募基金牌照的交易也存在很大的风险,其本身就不应该成为可交易的标的,而且现在新的私募壳有转让或者收购私募壳嫌疑的,都会被注销。那么私募壳是否会水涨船高,还得看市场对此的反映”。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