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上海凭什么让书粉买账?

    每日经济新闻 2018-08-22 19:11

    今年书展开幕前后,上海接连遭遇了两场台风,但这并未阻挡读者的热情。8月15日书展开幕当天,早上六点半已经有人在南京西路排起长队。事实上,上海不是唯一一个举办书展的城市,在广州、南京不少地方都有自己的书展,但就像此前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傅杰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我去过的各地的书展,像上海书展这样,拥有这么多热情读者的独一无二”。

    每经记者 朱玫洁    每经编辑 杨欢

    为期7天的2018上海书展于昨晚落幕。

    从2004年第一届上海书展开幕,到如今已是第十五个年头。

    上海从来不缺高冷精致的文艺展览。但书展不同,它是一项能吸引老少妇孺全民出动的文化活动。

    摄影 @鱼鱼

    以去年的数据来说,参加2017上海书展的市民在一周内突破40万人次。这热闹到什么程度呢? 就算是去年轰动一时的“大英博物馆百物展”,在上海展出102天,也才吸引38万余人次观展。

    今年书展开幕前后,上海接连遭遇了两场台风,但这并未阻挡读者的热情。8月15日书展开幕当天,早上六点半已经有人在南京西路排起长队。

    事实上,上海不是唯一一个举办书展的城市,在广州、南京不少地方都有自己的书展,但就像此前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傅杰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我去过的各地的书展,像上海书展这样,拥有这么多热情读者的独一无二”。

    究竟,这十五年不间断的热情,因何而来?

    一个聚会


    何诚 摄

    有人疑惑:不过是买几本书,为何要花这么大力气?是网购和kindle不好用吗?

    其实,去书展可不仅是买书的事儿,更重要的是交流。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说“上海书展的主角有两个,一个是图书、一个是阅读活动”。在书展的一周内,大量著名作家、文学学者、畅销书作者齐聚上海,面向市民开展演讲、圆桌论坛、签售等多种层次阅读活动。莫言、路内、刘震云、毕飞宇、梁文道、董卿等等都是上海书展的座上宾。

    这些活动相当密集,从2004年的170多场发展到今年的1150多场。活动太多,精力有限,很多读者往往提前几天开始做攻略——这次要参加哪些活动?遇上去不了的场次,豆瓣、微信上还有不少书展活动互助群。群里成员相互说明自己能去的活动,以及想去但不能去的活动,再各自匹配。

    除了读者与作家的单向交流,更重要的应该是当大量读者、出版社、作家、书籍聚集到一个空间后所形成的交流场域,人们在这里浏览、展示、争论,自发形成一种纯粹的、浓烈的热爱阅读的氛围。用一位前来逛书展的老大爷的话说“就算不买,看看也很高兴”。

    更多的来感受氛围、接受熏陶的是小朋友。专门过来摄影的阿诚告诉城叔,“最专注的就是小孩子,几乎都捧着书在看,就算我的相机离他们仅一米远,他们也不理会我的拍摄”。

    何诚 摄

    在这个空间,熊孩子不仅不熊了,还有点“深情”。他们将自己的感想写在卡片上,留给上海教育出版社,“只有好学,才能燃起真正的生命之火”。一位工作人员告诉城叔,有位小朋友递卡片时还害羞地说“等我走了你们再看”。

    不少作家也爱挤在场馆里。作家叶永烈曾说自己几乎年年到上海书展去逛,书展上可以听读者的反馈,又能与许多编辑交淡,他说“我的许多“下一部”的选题是在这种交流中产生”。

    正如路内的评价“尽管会场有时候会显得过度热闹,但人的社会价值总是在聚会中呈现得更淋漓尽致……有时候,定期的,阅读总需要这样的场所。”

    上海书展就是这样一个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市民不见得真的买书,但总需要定期的,从亚马逊上走出去、从独自阅读的房间中从出去、从安静文艺的书店中走出去,到这场拥挤热闹的Party里去。

    一段文脉


    何诚 摄

    书展,并不稀奇。为何独独上海书展能成为一种市民自发的文化聚会?这背后是这座城市关于书市、关于书更深厚的记忆。

    我们来看一看改革开放后,上海第一次举办书市的情况。那是1979年,成年人识字率仅有65.5%。但为期四天的夜场书市就吸引了1.2万名上海市民,销售码洋达到4万元。而当时上海人每月平均工资是65元。此后的二十年间,大大小小的书市不计其数,最多时“上海书市”有50万市民参加。

    “上海的阅读氛围一直是比较浓厚的”。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陆晓文告诉城叔,“海派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出版业与市民阅读风气”。

    改革开放后,中国出版界大量引入外国名著,“当时在上海,一有世界名著要出售的话,是要排队购买的”几十年的老上海人陆晓文回忆到,“很多西方哲学类、社科类书籍在其他地方销量一般,但在上海、北京的销售量是最大的”。

    逛书展人数较少的一天 摄影 何诚

    不仅是严肃书籍,通俗文学在上海仍受欢迎。当年,就是上海诞生了这本奇书——故事会,这本小册子里亦庄亦谐的故事可能承包了90年代全国人民的睡前阅读空间和厕所阅读空间。

    “上海市民对图书的欣赏是多元化的”,陆晓文说,但读书读报是一种集体习惯,“我记得,二十世纪初的时候,几乎每一个弄堂口都有一个书报摊”。城叔略查了一下,2000年时上海弄堂约有2560条,而21世纪初上海的东方书报亭巅峰时期达到3000多家。

    这样的城市氛围,培养出一批上海作家,孙甘露、王安忆、叶永烈等等,他们日后也成为了上海书展的主力军,身体力行地操持会务,几乎每年都出现在书展的讲坛上。

    今天的上海书展,得益于城市文化的历史积淀,但它的诞生是因为变革。

    实际上,上海书展是由沪版图书订货会、上海图书交易会、上海书市、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合并而成。21世纪初,这些活动都步入低谷。当时,中国的出版社经历了改制重组的过程,各界需要更多面向全国的出版交流平台。

    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则是起源于1982年的一项群众性读书活动,由政府主导和推动,影响非常大,在20多年内覆盖到3000多个基层单位和250万人。这个活动是下沉到工会去执行的,当时上海有许多由工会集体组织的文化活动,职工写作赛、朗读赛等等。这些集体式的文化活动是那时的城市公共文化建设,也是聚成上海阅读风气的原因之一。

    但随着90年代下半叶企业重组、员工下岗潮、房产商品化的一系列变革,人们逐渐脱离以企业单位为中心的生活模式,这类以工会为载体的文化活动难以维系下去。

    在新世纪,需要探索新模式的公共文化活动了。上海书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为上海书市和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的接班人,模式上予以变革,但承续的仍是上海的城市文脉。

    一场建设


    何诚 摄

    很大程度上,上海书展也是一场城市公共文化建设。它自诞生之出便由政府主导,并统筹书展的策划、布展、执行、资金来源(2016年以后市场运营加入),第一年书展便靠政府补贴了两百万元。

    不难发现这些年上海政府极力将上海书展从区域推向全国,从中国面向国际。早在2006年,上海书展组委会秘书长亲自前往江苏、浙江两地推介上海书展,试水出版长三角地区出版业的联动合作。

    两年后,上海书展设置起了主宾省——邀请其他省市集中展示本地精品图书,推动两地文化交流。安徽、江苏、浙江依次成为书展最早的三个主宾省。此后主宾省延伸至重庆、河北、江西、辽宁、贵州等地。

    在政府力推下,上海书展基本是一帆风顺地成长起来,2011年成功升级为国家级书展。来的出版社和嘉宾也越来越丰富,最著名的英语图书出版商——企鹅出版社入驻书展四年了,这是为数不多的国内书迷直接与外国出版商碰面交易的机会。今年不仅中国外文局加入,还设立有国学馆,清代的古籍也毫不吝啬的展示出来。

    在自我壮大以后,上海书展逐渐显示出溢出效应,开始反哺城市各处的文化空间建设。这几年,它忙着在市内设立分会场,将阅读空间从上海博览中心一个点,拓展到城市的多处。

    2014年上海书展开始联合全市17个区县的图书馆、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共同打造一系列阅读活动。今年,书展分会场的数量扩大到100个,包括了区县图书馆、农家书屋、以及数十家实体书店。用徐炯的话说“希望把更多的优质阅读活动送到市民身边,尤其是与农家书屋的合作”,偏远郊区的市民平时想听场讲座,并非那么容易。

    何诚 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这其中,上海书展不仅自身是一个公共文化空间,还扮演了一个城市文化的引擎的角色。

    在2012年实体书店的集体寒冬,上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持实体书店。次年,上海书展首次出现了“品牌实体书店街”,邀请北京字里行间、杭州晓风书屋、上海本地的钟书阁等书店入驻,受到读者欢迎。直到现在,设计感十足的书店街仍是书展中最靓丽的一道风景。

    随着大量书店升级为3.0模式——综合性的文化空间,实体书店开始回暖。根据2017年数据,上海的实体书店密度仅次于北京,北京平均一平方公里拥有实体书店0.41家,而上海拥有0.38家。书展将更多的阅读活动、讲座导入这些遍布城市角落的实体书店,让远处的居民也能受益,一场阅读的“燎原”也慢慢开始了。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北京7-11全部接入美团,便利店的线上生意要怎么做?

    下一篇

    中铝国际:中签号码共有266317个,每个号码限购1000股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