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军用、航天技术在机器人领域转向民用,而民营企业也在投身特种机器人,两者正共同做大机器人产业。双方的机器人,都在2018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吸睛无数
每经记者 张虹蕾 每经编辑 文多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第十八研究所研发的饮品机器人(每经记者 张虹蕾 摄)
“本来就是后来者,研发速度一定要加速。”这是2018世界机器人大会间隙,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副所长曾思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出的感叹(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旗下)。
越来越多的军用、航天技术在机器人领域转向民用,而民营企业也在投身特种机器人,两者正共同做大机器人产业。不过,尽管合作速度和应用场景都在加速,曾思也向记者感叹,虽然航天军用技术具备“高精尖”等特质,转向民用机器人领域有多重优势,但入局普遍在2014年左右,相比民营企业较晚,仍需要快速追赶。
区别于往届,《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本届世界机器人大会中,备受关注的“地面无人系统”板块由陆军装备部等主办,将野外模拟环境引入展区,向观众展示军事发展所需的地面无人系统及技术成果。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方面获悉,在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的研制过程中,大型结构的精密测量产品长期被进口设备垄断。该院科研人员为此研制了一款具有自主产权的智能设备调频激光雷达扫描仪。据介绍,仅需一套这种测量设备配合软件,在占地几平方米的空间内,就可以实现大火箭、大飞机、大型船舶等大型设备的精密测量。该技术还可以应用在地形勘察、道路规划及城市建筑物三维地形建模等方面。
除了智能装备,在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第十八研究所研发的中国航天·小玎小珰双臂六维度类人全自动饮品机器人也吸引了参展者。《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通过手机APP或现场触摸屏完成点单、支付后,机器人可依据点单内容与自动化料柜相互配合,2分钟左右完成奶茶等饮品的调配——全程无人干预,还可以实现加冰等操作。
“这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第十八研究所研发,也是探索新零售商用的一种体现。”曾思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国家相关战略的推动下,智能领域、机器人领域的军民融合程度也进一步加快。军工企业机器人产品的开发是一种开放合作态度,航天企业也在挑选一些适合的民营企业合作伙伴。
另一方面,军工企业也将技术用在了精密零件检测上。早在去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航天新长征大道科技有限公司就已带来了Daoeyes慧眼机器人,该产品也升级为Daoeyes慧眼机器人2代。“它主要是针对珠宝、精密数控刀具等精密零件瑕疵检测而打造的,利用机器视觉技术在工业现场代替人工进行一系列产品检测工作,较上一代产品检测速率大幅提升,可达5秒/件,瑕疵检测准确率98%以上。”航天大道项目总监陆和平介绍说。
航天大道总经理解月江介绍,目前在机器人方面的军民融合程度进一步放开,军工企业研发的机器人在和一些头部企业合作,Daoeyes慧眼机器人2代目前就和周大福进行相关合作。
航天新长征大道科技有限公司带来的新Daoeyes慧眼机器人(每经记者 张虹蕾 摄)
不光是军工企业思考怎样把军用技术转向民用,民营企业也希望在军民融合领域分一杯羹。
哈尔滨海鹰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哈生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最近两年,公司开始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军民融合的产品,比如特种机器人方面。例如,水下机器人既可军用也可民用,民用方面可以开采海参、捕鱼,军用方面可以探测安防,机器人采海参是人工效率的3倍。
按照业界共识,目前,在特种机器人领域,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特种无人机、水下机器人、搜救/排爆机器人等系列产品,并在一些领域形成优势。刘哈生提到,目前特种机器人的市场在逐渐打开,一些危险作业场景,特种机器人已经开始进入。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8年)显示,当前,我国特种机器人市场保持较快发展,在应对地震、洪涝灾害和极端天气或矿难、火灾、安防等公共安全事件中,对特种机器人有着突出的需求。2018年,我国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达6.7亿美元,增速达到23.2%,高于全球水平。到2020年,特种机器人的国内市场需求规模有望达10.7亿美元。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8年)截图
面对巨大的市场,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路径有何不同?曾思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相比民营企业做机器人,军工企业科技的含金量更高,而且专业人才储备更加充沛,有利于完善机器人产业链。但曾思也谈到,相对很多民营企业,军工企业进入得晚一些,布局机器人产业基本从2014年左右开始,需要快速追赶。在经过沉淀和磨砺之后,需要聚焦在某一个细分市场发挥军工企业的优势。
刘哈生则称,民营企业做机器人和传统的航天军工企业在技术上有一定的交流和联系,而具体的机器人产品和应用还是要根据企业、市场情况而定。相比于前几年,民营企业和军工企业在安防、探测等特种机器人领域的交流和融合程度在进一步加深。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