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舍瓦 每经编辑 刘琳
2012年前后,有过一场“雁塔将往何处去”的思辨。
当时存在两种声音:一种认为,投资拉动必须坚定不移;另一种则认为,结构必须转型,消费这只手必须跟上去。
事实证明,雁塔后来双轮驱动的选择还是效果不错的。其建筑业与房地产占比GDP,由当年的五六成降至如今的二三成,经济增速仍能保持在8%以上。
一如当年那场转型讨论,西安当下这一轮发展窗口期,于雁塔区委书记赵小林和他主政的雁塔区而言,再度面临“雁塔将往何处去”的命题。
如今,在高新与曲江的带动和虹吸下,其自管区域仅剩50平方公里,“螺蛳壳里做道场”,引以为傲的商业消费之外,还有哪些资源禀赋可以释放,未来还可以引领哪些优质资源,开创哪些新的增长点?
《对话》专栏与赵小林进行了一次长谈,话题围绕雁塔当前的角色担当,又遇到哪些问题和障碍,怎么化解?及其对人才战略、城市管理、民生保障等方面的思路而展开。
方彬蔚(以下简称方):重提“雁塔将往何处去”,思考维度上与当年有什么不同?
赵小林(以下简称赵):雁塔过去是郊区,后来成为西安六个主城区之一。古都历史文化发展轴当中,最繁华、商机最浓郁的区域,在雁塔,在长安南路段。而大西安空间格局当中,我们又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和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一个核心区,市委市政府给我们一个新的定位。
同时,它也是陕西的政治中心。为什么这样讲?
省委、省军区、省政协等一大批省市首脑机关在这里办公,还有省市社科院,省市电视台等等。这样的话,就对我们城市管理提出很高的要求。要为全市再做出一个标杆,那么打造陕西的首善之区,就成为雁塔的一个工作标准。
再者讲,它又是西部的、中国的、世界的。
大口径统计,雁塔去年经济总量1521亿元,引领西部市辖区;作为中国科教文化名区,雁塔高校、科研院所众多,科技人口14万;加上它的盛唐文化符号,以及在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进程中的担当,西安是世界的,雁塔也是世界的。
方:就是说要有标杆的使命感?
赵:是的。大西安已经拉开了重新腾飞的架势,在这样一个追赶超越的背景之下,要落实省市确定的战略宏图,我觉得今天的雁塔不管是从政治责任,还是工作职责,还是从我们对于雁塔人民的历史担当,都有义务进行更有质量的转型升级。
方:你觉得雁塔的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赵:首先来说,我们现在自管区域只有50平方公里,靠城市扩张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因为我们没有城市空间资源。
这时候需要考虑“螺蛳壳里做道场”的问题,发展高端的产业和产业的高端,使城市优质资源禀赋能最大释放,同时也依托我们的核心区,未来引领更多优质资源。
方:这就涉及到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
赵:确实。稀缺的城市空间资源迫使我们必须向高端产业发展,同时我们自身产业结构调整压力也非常巨大。成为城市核心区以后,整个区域功能如何转变?哪些需要疏解?哪些需要强化?这都是执政者必须考量并且从长远规划的问题。
此外,工业在雁塔已经呈下滑之势,二产必须进行优化,提升产业效能,以“八路军”硬科技为方向进行优化。
方:还面临哪些主要问题?
赵:再就是民生和城市管理问题。雁塔区户籍人口已经从建区之初的25万增涨到过百万,还不包括大量流动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围绕教育、卫生等诸多方面的民生保障工作必须做好,才能让区域发展的成果为他们所共享。
在城市建设管理方面,永康书记对雁塔提出了“六个示范、一个标准”的要求。
对照要求,我们有基础条件的不足,也有管理标准、工作精细化方面的差距,更包括了干部精神状态和工作能力问题。这都是非常现实的、必须客观认识到的问题,也是我们必须努力去解决的问题。
方:面对城市空间资源稀缺的困境,有哪些新的思路?
赵:空间格局方面,我们提出“中部引领,南部崛起,两翼腾飞”。中部依托古都文化轴,打造西北第一大品质商圈;南部依托西安城市生态公园、宜家荟萃等重点项目,打造活力现代的城市生态示范区;东西两翼依托高新和曲江来延伸发展高端制造业、文化产业。
雁塔的整体转型方向,归纳起来就是“四区一中心”,包括新型城镇化示范区、西部经济领先强区、丝路科创强区、丝路文旅强区和对外开放高地。这也是我们落实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三中心两高地一枢纽”的具体战略,雁塔有条件也有责任去实现它。
方:“螺蛳壳里做道场”,这一轮转型目标,重点还在于自身优势资源的挖掘。
赵:确实。像文化旅游、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和高校、科研院所这些,都非常有主动发挥的空间。
拿科研资源这块来讲,大口径统计,雁塔拥有高等教育机构34所,省部级科研院所55所,国家重点实验室65座,目前知识产权和专利接近全市60%,接近全省50%,科技人员14万人,占全市1/5,这个比例是相当高的。
如何发挥这些在地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的作用,为我们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去服务?
一方面,我们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利用现有教学科研空间,打开围墙,校企合作、院校合作、政校合作,打造科技引领空间,实现产学研结合。
比如,我们和长安大学合作,政府做好教育环境保障等各方面服务的同时,它的小寨校区打开围墙;再比如我们和20所、西电签约,推进投资100亿的白沙创新港。
对于已经成熟的研究成果,我们会加速促进落地。
虽然西工大不在雁塔辖区,但我们和它的常务副校长、中科院黄维院士正在洽谈好几个项目。提前透露一下,这些项目里面,有两位获得过诺贝尔奖提名的美国学者,会作为高端人才引进来。
对于高端项目团队落地,我们会跳出西安,跳出陕西,去学习先进地区的政策,做到一企一策,一个项目一策。拿出真正的诚意,种好梧桐树,把凤凰不仅引进来,而且留下来。
人口、发展与城市管理
方:如何看待人才引进之后,城市管理所面对的压力?
赵:我先谈一下我对人才引进的粗浅认识。
如果我们着重发展的硬科技“八路军”是钢枪是武器, 那么人才战略就是我们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和生力军,是战士。一支大军,要有领军人物,手里面更要有高端武器。
否则,光有人口,它可能会带来消费力,但是如果没有生产力,消费是不可持续的。
经济增长和人口政策互为匹配。
没有产业,人口必然会流失;没有人口,产业没有劳动力;没有高端人口,产业必然是低端的,生产力是低下的,消费也是难以提振的。
伴随着西安的发展,不管是空间格局的扩大,还是人口增长,在交通、教育、医疗、人口保障住房等方面,确实带来一些当下我们可能还不相适应的问题,但这是新形势和旧城市之间的一个矛盾。
一方面,在十几年接近二十年的时间里面,我们和成都市基本上并驾齐驱,但现在成都甩开我们很远。这有发展战略的差距,也有“为与不为”的差距。
于是,这个旧城市已经不适应新时代,那么就必须要有新的举措,要有创新的思维,特别是要有大的改革举措。
但这种现实困难它确实是客观存在,以往欠了账,今天的民生保障带来了问题,那么怎么办?加快去完善我们的民生,去提高我们的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去满足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去呼应群众对于这些问题的关切。
实际上不管是市委市政府还是区委区政府,我们已经进行问题倒逼、问题导向,现在都在加大这方面的保障措施,真正让人口红利能够留下来,成为一本万利,成为我们未来发展的股本金。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