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鸣人 编辑:刘琳
王家村的一场火灾,让人们又想起城中村。
城中村其实一直在那里,在城市的心窝里,也在拆迁作业的轰鸣中。
从2007年城市改造项目启动始,截至2014年底,西安已拆掉过半城中村。加上后来的改造项目,西安人耳熟能详的名村,多已荡然无存,所剩的不是正被拆迁,就是躺在即将被拆的名单上。
有媒体这样说过:“中国,没有一座城市,像西安那样,城中村会被誉为城市的地标与精神高地。”
不过,就个人观察与经验来说,没有几个住过城中村的人,会有这样的诗意。人们也许会记住它,但铭记的其实是各自生活,从不是村子本身。
至少,一座城市的地标与精神高地,不该是被安全隐患包围的。
如何改变城中村,或者说管理、拯救城中村?10年之后,当一次次火灾发生,人命陨灭之后,似乎还没有一个靠谱的方法改变现状。我们面对城中村的态度,除了拆迁一途,几无他法。
安全比廉价更廉价
王家村的火患,其实很早就已埋下。
2015年11月,本地纸媒曾对王家村做过专题曝光,譬如电气线路乱接、违章用火用电、消防通道不畅等。当时有店家担忧地说,“要是真发生了火灾,消防车哪里进得来?只能希望千万别发生火灾。”
不想竟一语成谶。次年王家村就发生火灾了:一租住户房间起火,消防车也果然没能进来。好在当时未造成人员伤亡。
接下来,便是前不久火灾所致的4死13伤。
事故令人扼腕的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一切本可避免。
更可怕的是,灾难之后依旧浑然不觉。
火灾发生后,粉巷君(微信ID:nbdfxcj)到北郊的枣园村、东郊的长乐坡村等转了转。这些地方的风景一如往常,看不到任何被事故“惊醒”后的变化——凌乱的电线,拥堵的过道,人们对此习以为常。
本地电视台的走访揭示了同样的画面,在许多村子,电动车违规停放充电依旧比比皆是。
就像一位村民所说,“几年下来就那么一两起火灾,都是媒体把事情夸张了。”安全意识,是城中村里最稀缺的奢侈品。在生活成本的低廉面前,什么卫生、安全等都恍若浮云。如果因为“干净、安全”,房租会上涨,那是租户万万不能同意的。
也正如一位租户所说,如果有钱,谁还会住在城中村?
而相对于火灾等小概率事件,租户们最头疼的其实是失窃。盗窃案件高发,连房东们也深受其苦。曾经的长乐坡村房东,而今因房子拆迁,已在外生活两年的李女士回忆,自己最多一年曾丢过三部手机。
“利”字当头盖起来
宏观来看,西安城中村,与中国任何城市的城中村一样,是快速城市化的产物。城中村的“乱”,也因其失控的逐利行为而生。
在城市扩张过程中,相比征用耕地来讲,无论是征用宅基地,还是安置拆迁户,费用都要高出很多。因此,耕地被大量“剥”去化作城区,原住民聚居的宅基地 “剩”在原地,宛若水果吃完被遗弃的果核。
换句话说,城市之所以有如此多“丑陋”的城中村,首要原因还是“吃相”太难看。
直到2007年,西安城六区加上长安、临潼、阎良三区,共有城中村326个。这个数量放在全国,虽不是最多,也可以说是最多之一了。
农民失地后急需新的收入,城市扩张后也急需大量廉价出租房,因此,利用宅基地进行住房租赁,或其他商业活动营生,就成了必然之选。
城中村既是城市扩张“利”字当头的产物,其生存、演化乃至消亡,也便始终伴随着利益的尖锐博弈。
宅基地的第一波加盖是与城市化的扩张相伴的。房子越多,就能安顿越多租户,也便有更多收益。
以长乐坡村为例,本地党媒2012年披露,该村村民2500人,租房人口却超8万,超过村民人口31倍之多,租客密集程度可见一斑。
第二波加盖,则与城中村改造紧密相连。盖的越多,赔偿越多,收益也是很直观的。
曾在长乐坡村生活多年的张先生回忆说,他2004年住到这里时,村里楼高还在2到3层。到了2013年左右,听说要拆迁,一波疯狂的加盖就开始了。如今,长乐坡村的普遍楼高已到6层。
两波疯狂加盖几乎发生在每个城中村中。时间推移到2017年,西安城中村的加盖仍然频频见诸媒体。其中盲目、无序招致的安全事故,几乎从未禁绝。
而这一疯狂进程,用默守陈规的方式去管制,几乎无解。
省社科院一位研究员直言,城中村并不是城市,其管理模式仍然是传统乡村的沿革。面对“城中村”的全新形态,村子管不动,城市管不了,没有一个直接有力的管理机构,没有充分且明确的资金投入,统筹、规划都是无稽之谈。
说到底,还是管理不细致
如今,西安的城中村正以每年20个左右的速度消亡。但考虑到百万余人口的租户,在城市提供足够的廉租房前,城中村还不能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所以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让“过渡”变得更平安一些?
因为预见到被拆,村民不愿精心经营;因为不过是临时歇脚,租客不愿斤斤计较;也因为它确实迟早要拆的,相关部门的积极性难以调动起来。
最可怕的,正是这种得过且过。
与几位房东、租客聊了聊,他们的经验比较一致,以前除了偶尔看到派出所贴的通知、提醒外,几乎没见过什么检查。
粉巷君(微信ID:nbdfxcj)又查阅了相关新闻,颇令人感慨的是,在王家村事故发生之前,西安从去年11月开始起,便展开了城中村和群租房的消防安全专项整治。
单独的信息也许并不足以说明什么,但许多信息叠加起来,就容易让我们产生某种也许有些偏差的“错觉”:我们的城中村治理往往更多表现出滞后性,而鲜见一些开放态度,大胆变革;我们的城中村治理也往往更多表现出整治力度很大,但基层部门落实却并不够扎实、有效,而鲜见一些立竿见影。
其实,他山之石也是有的。
比如广州。其是中国城市化最早,也是最早形成“城中村”的特大城市。
2015年,广州通过“三线”整治,有效解决城中村“蜘蛛网”问题。所谓“三线”,即电力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线。
此外,其建垃圾屋净化环境;安装视频、IC卡门禁,建立出租屋工作站和网格员加强日常巡查,发案率显著下降。
住在城中村的人们要求其实不多。房东刘女士举了个例子,“家家备灭火器,可以,问题是有没有人来指导、培训如何使用?有些商场可以做到每月一次,我们能做到多久一次呢?”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城市与城市的差距,正是这些“细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