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粉巷财经】我对“西安电视台”有些新看法……|窥镜专栏

    每日经济新闻 2018-08-14 15:57

    每经记者 方彬蔚    每经编辑 刘琳    

    编者按:作为粉巷财经的签约作者,方彬蔚先生从事经济新闻报道多年,擅长政经、区域、产业、公司方面的深度调查,起底过多起IPO腐败、区域产业变革、官员涉贪大案。其对政经领域的认知颇丰,粉巷财(微信ID:nbdfxcj)特开设“窥镜”专栏,由方先生主笔,着重解读政经领域的热点事件,讲述台前,更梳理幕后!

    关于西安电视台的印象,你最深的是什么?观众会豪不犹豫的回答——“肉灵芝事件”……(此处省略数百字,不懂的自行百度)

    对这家电视台过往的水准,一度不能认同。

    最近,这种固有印象逐渐有所改观,从“每日聚焦”和“问政时刻”开始,到播出了一期的“丝路家训”,颇有些感触。就“丝路家训”的内容呈现而言,还能窥出些许希望,尚未病入膏盲。

    以下内容,主要以西安电视台作为切入点,聊聊这座城市的传媒业的整体弊病、市场化方面的痼疾、破局方面的思路问题。 

    西安媒体的保守问题

    西安媒体行业的“不行”,真不是人才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

    所谓“人”的问题有好几个方面:

    作为亲历者,西安乃至陕西早年环境一贯是求稳为主,不期望有大的突破。

    一方面反映在官僚体系思维上,也反馈在媒体行业的生存环境上。

    先说说个人胆识方面,梳理前二十年中国媒体行业的发展史,无论是都市报时代冲出重围的成都商报、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京华时报;还是互联网时代走出来的上海报业集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它们的路径多数都是依靠舵手的眼界和视野,通过系列的战略布局获得跨越式发展。

    譬如,从浙江日报走出来的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不仅仅是奠定了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辉煌战绩。其在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社长任上提出“传媒控制资本,资本壮大传媒”的发展思路,更为后续发展积累了后劲。

    可以说,浙报集团系列大动作,都与陈有着诸多关联。而这种类型的传媒界强人,除了早年的张富汉之外,在后来的西安是颇为匮乏的。

    其次说说领导思维的问题,西安为什么没有出现在全国范围拿得出手的传媒大咖呢?

    归结起来,还是体制和机制的问题,西安传统报业集团和电视台负债是不用说,庞大的供养群体在传统媒体日渐下滑的形势下捉襟见肘,更遑论有投入做新媒体转型了。

    这样的烫手山芋,大多数人都不愿趟这浑水,更别说去破解未来路上的难题了!

    最末,说到底,其实还是地方整体环境的问题。

    为什么说整体环境问题呢?往昔西安的风气趋于保守,不愿见到半点负面报道。对地方媒体人而言,更没有什么可操作的空间了。

    长此以往,有些才气的人都远遁他乡或者投靠全国一线市场化媒体。譬如去经济观察报、每日经济新闻、财经杂志、中国证券报、澎湃新闻、上海证券报的大批优秀传媒人才,不乏从西安走出去。

    终于开始有些起色了

    为什么会觉得有些转变呢?

    还要从西安电视台的“丝路家训”栏目说起,我只看了一期,在定位方面不作评价,单从节目内容把控、灯光和舞台设计、嘉宾康震的邀请、主持人水准表现、摄像镜头的把握而言,远远超越了西安电视台的过往水准。

    就像前面说的,为什么早前不看西安电视台呢?节目制作水准方面真过于粗糙,包括其整体营业收入方面也不尽人意。不断的医疗广告降低其整体格调,对比全国的城市电视台,此种情形委实不敢恭维。

    对西安电视台还有印象的栏目,诸如“每日聚焦”和“问政时刻”,整体而言还是有可以看的地方。但是,在前期的热潮过去之后,后续怎么创新的问题上,还需要再观察。

    相比促进行政效能革命的目的而言,这种政务意味比较强的节目,做好是应该的。但是,对于“丝路家训”这档节目而言,更多的是用市场媒体的角度去看,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西安电视台的固有印象。

    如果能够把这类市场化意识较强的节目做好、做多,在新媒体领域方面再深度介入,西安电视台还是有希望的。  

    当然,就像前文提及的“环境培育”问题,类似的变化在地方传媒业务方面不是孤例。

    诸如近一年时间,西安雨后春笋一般起来的微信公众号,从贞观、粉巷财经(微信ID:nbdfxcj)、陕光灯等地方公众号开始,后续跟风而起的更是层出不穷……

    这种情形的出现,与西安市、陕西省委主要领导的开放性思维有着很大的关系,摒弃了过往只能说好话,不能有批评声音的管控传统。

    也可以说,当前西安和陕西的舆论批评是有很大空间的,这种变化是让人颇为欣慰的。

    其实,对官方媒体而言也不是没有变化。看一下当前的西安发布,它的一些标题和用词还是能够接地气的,是有利于扩大政务传播范围的。

    虽然,我觉的它在美术设计上可以再庄重、大气、雍容一些;在色彩运用和图文搭配方面还有诸多提升空间。较之本土传统媒体,它还是有很大程度的进步了。 

    西安传媒业还能改变吗?

    虽然有些起色,这是一个好的趋势,但不意味着就能有好的未来。

    西安传媒行业整体实力的改变,它绝对是一个多方合力的结果,单方面发力的情形最终无非是“昙花一现”而已。

    曾经询问过“问政时刻”和“每日聚焦”栏目组一个年轻同僚的收入,其反馈每月拿到手的逾4000多一些,言语间很不好意思谈论这个话题。

    其实,对这些年轻同僚们,还是蛮钦佩的,这是一群还有理想的年轻人。回想十余年前,我们在西安当地媒体供职期间,何尝不是一群满怀理想和憧憬的年轻人呢?

    但是,早先这批年轻人为何不能坚守呢?一方面是没有从事纯新闻的环境,还有就是在收入方面总是囊中羞涩。

    毕业时间不长的年轻人,要在一座城市立足,不仅是理想的问题,还有生存的问题。

    就我所供职的这家财经媒体而言,它有一套很完整的晋升机制和不错的薪酬体系,即便是对刚入行不久的新记者而言,只要你勤奋努力,拿到“月薪+稿费+福利+新闻奖+年终奖=12万-20万/年”是不存在问题的。

    这样的待遇在西安当地而言,相当于某些媒体的中层乃至副总的收入。两相比较之下,本地媒体在人才竞争方面能够有多大的竞争力呢?

    地方人才流失与否,决定了传媒业水准的高低。

    再说一下传媒业的兴盛与否对城市在全国性传播领域的重要性,就对标隔壁邻居成都,其传媒市场和业界的待遇在全国都是靠前的,成都的一次城市形象营销能够调动的智力资源和媒体资源,都是西安望而不可及的。

    同样是在政务传播领域,差距更是可见一斑。进入新媒体时代之后,上海打造了澎湃新闻,重庆打造了上游新闻,成都打造了红星新闻……

    而西安呢?在移动终端领域依旧酣睡,始终没有一个全国性的新闻类产品面世。

    为何不能考虑整合资源,单独组建一个新媒体传播集团出来呢?紧抓市场机会的同时,更做好政务领域的传播。当然,在没有破除体制和机制方面障碍的情形下,也只能是黄粱一梦而已。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安琪酵母:子公司收到环境保护局行政处罚决定书

    下一篇

    冠道之后,UR-V也召回,下一款有可能是雅阁?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