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华海财险合计实现净利润2486.54万元,较去年同期扭亏为盈。与此同时,该公司的业务规模也有所扩大,上半年取得保险业务收入9.23亿元,同比增长超过6成。
每经记者 胡杨 每经编辑 姚祥云 陈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增资许可遭到撤销后,华海财险在处理违规股权一事上表现出了积极的姿态。截至目前,银保监会尚未对新股东那曲瑞昌煤炭运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那曲瑞昌”)的入股事项作出批复。而等待过程中,华海财险前两个季度的经营业绩率先出炉。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华海财险合计实现净利润2486.54万元,较去年同期扭亏为盈。与此同时,该公司的业务规模也有所扩大,上半年取得保险业务收入9.23亿元,同比增长超过6成。
不过,就正常经营而言,华海财险下半年还面临一项不小的考验。具体来说,因报送的多款产品存在保险责任表述不清晰、不符合保险原理、违背公序良俗及险种分类错误等问题,今年5月9日,华海财险被银保监会下发监管函,要求自监管函下发之日起六个月内禁止备案新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
华海财险于2014年底开业,定位为全国首家以海洋保险和互联网保险为特色的全国性、综合型财产保险公司。年报数据显示,2015年~2017年,该公司的净利润分别是-1.22亿元、-2.89亿元、-3053.89万元,一直没能取得盈利。
尽管打算依托海洋保险概念,主要股东又包含了青岛益佳海业贸易有限公司等海洋领域企业,但与其他财产险公司相同,华海财险在一段时间内也将业务重心放在了车险上。产品经营信息显示,2017年,车险为华海财险创造了13.86亿元的保费收入,占该公司当年总保费收入的比重接近90%。从市场情况来看,这一比例甚至比不少普通财险公司车险业务的占比更高。
然而,华海财险的车险承保却呈现亏损状态,2017年度的承保亏损额达到6470.57万元。除此之外,2017年居该公司前5位的险种中,仅意外伤害险实现3.94万元微利,健康险、企业财产险、责任险的合计承保亏损额则高达5582.82万元。
针对这种状况,华海财险也采取了一些行动。根据其发布的上半年经营业绩,该公司将非车险业务占比提升到了14.91%,非车险保费收入具体为1.38亿元,同比增长77.55%。其中,海洋保险的保费收入为1474.33万元。
受此影响,华海财险在今年上半年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2486.54万元。而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自2016年一季度以来,华海财险单季度从未取得盈利,今年二季度为最近10个季度以来首次盈利。
华海财险方面回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称:“这与公司业务品质改善,赔付成本下降;业务规模快速增长,后线费用明显摊薄等因素有关。”
实际上,根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观察,华海财险上半年业务规模的扩张势头的确比较明显。据其披露,2018年上半年,公司共取得原保险保费收入9.23亿元,同比增长60.78%。这也使得华海财险二季度末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呈现正向流入态势,达到1.61亿元,整体净现金流则为7964.03万元。
不过,这种趋势未来能否持续,现在却要打上一个问号。最新的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华海财险当前依然受到“禁止备案新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的监管考验掣肘。按照银保监会要求,这一监管措施的作用期限为2018年5月9日起的6个月内,几乎覆盖了整个下半年。
某审计专业人士认为,从过往的经验来看,禁止备案新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意味着险企上架新产品被叫停,会对后续的业务拓展产生一定影响。另外,险企对新产品的开发设计已经投入精力,无法报备带来的隐性成本也不容小觑。
对此,华海财险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公司已进行整改,具体包括备案产品的全面专项自查、组织产品合规和制度培训、完善产品管理制度、系统搭建、标准化建设等;并结合监管意见对业务进行调整,深挖现有产品销售潜力,加强培训。”
与此同时,已经伴随华海财险一段时间的违规股权事件目前也还未“尘埃落定”。年初,由于股东青岛神州万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青岛乐保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在2016年增资申请中隐瞒关联关系、提供虚假材料,原保监会因此撤销了华海财险变更注册资本和修改章程的相关批复。
随后,华海财险也表现出了积极的整改姿态,首先在4月份引入郑州中瑞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增资1.8亿元,并接手违规股东持有的15%股权。又于数十天后将参与增资主体更换为A股上市公司瑞茂通的子公司——那曲瑞昌,其中一个目的是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号召,更好地支持西藏经济发展。
不过,截至当前,银保监会尚未对该股权变更事项作出批复。而自个别股权遭到处置以来,华海财险方面始终强调称:“原保监会《撤销行政许可决定书》的内容只涉及股权层面,没有对日常经营和业务造成直接影响。目前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经营管理稳健、人员队伍稳定,各项业务仍在依法合规、正常有序开展当中。该处置对于公司长远发展有着十分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