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在6周年庆祝活动上,印象笔记发布了新版app,新增专为中国用户开发的Markdown、电脑端密码锁和Widget剪藏等功能。与此同时,其宣布与QQ空间、得到app等本土“玩家”建立合作关系。业内人士指出,虽然印象笔记入局较早,在中国市场拥有先发优势与品牌效应,但随着有道云笔记、微软OneNote、谷歌Keep和为知笔记等同类产品的诞生,其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或更加激烈与残酷。
每经记者 李卓 每经实习记者 刘洋 每经编辑 曾健辉
图片来源:印象笔记官方
在经历长达32个月的谈判重组后,在中国已满6岁的“大象”开始走向独立、开放,并试图结伴本土“玩家”,抢滩中国知识生态。
8月3日,在6周年庆祝活动上,印象笔记(‘大象’)发布了新版app,新增专为中国用户开发的Markdown、电脑端密码锁和Widget剪藏等功能。与此同时,其宣布与QQ空间、得到app等本土“玩家”建立合作关系。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现场了解,这是印象笔记今年从美国总部分拆后举行的首个对外发布会,也是印象笔记谋求中国独立发展的首次战略曝光。按照印象笔记方面的说法,重组后其已成为一家独立的“中国互联网公司”。
不过,随着国内云笔记领域风起云涌,面对有道云笔记、微软OneNote、谷歌Keep和为知笔记等一些同类产品的崛起,印象笔记所处市场环境也多了几分复杂。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用这八个字来形容如今的印象笔记格外贴切。印象笔记入华虽已6年,但自独立以来,公司CEO唐毅一直对外宣称,是在做一家创业公司。
2012年,创立5年的硅谷明星公司Evernote进入中国,并推出中文版产品印象笔记。一经推出,印象笔记便赢得一批“象亲”,此后,这些“大象”的拥趸也带动了国内笔记应用的火爆。
虽一路领先,但彼时印象笔记却面临与许多其他硅谷在华公司同样的问题——缺乏独立决策权。其结果之一便是无法对瞬息万变的中国市场做出及时反应。
唐毅对包括《每日经济新闻》在内的媒体表示,中国互联网用户生存的状态与日常生态具有特殊性。在海外,用户主要使用Netflix、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产品,在国内却不是。“你不可能以一个一样的方式去做中国市场”。
印象笔记运营高级副总裁乔迁也在现场表示,独立之前,印象笔记中国团队甚至从未配置产品经理。全球各分公司向总部提需求,总部再加以平衡,无论在决策速度还是结果导出上,均不甚理想。
而在硅谷,Evernote也遭遇了一系列震荡。从2015年开始,Evernote几度裁员,并关闭了全球三个地区的办公室(占总量的30%)。前CEO菲尔·利宾也于2015年6月辞职,称“对CEO分内职责没有‘激情’”。也因此,Evernote一度被视为在2015年将会第一个死掉的“独角兽”。此事在国内同样引起震动,彼时,一篇名为《印象笔记面临倒闭 估值10亿的公司如何走向衰亡》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
独立之路,势在必行。
经过32个月的艰难博弈,Evernote最终让出了中国区业务的控制权,印象笔记拿到了知识产品与独立决策权。随后,印象笔记于今年6月6日宣布重组,成为Evernote、红杉宽带跨境数字产业基金和中国管理团队三方均衡持股的合资公司,按照印象笔记方面的说法,由此,他已成为一家“中国互联网企业”。
成为一家中国公司,意味着较过往更加彻底的本土化。
发布会上,印象笔记中国团队一再重申,在过去,“大象”对用户的反馈没能及时反应,而更新后的印象笔记则紧跟用户需求。其表现之一,便是上线新版app,其app图标在传统绿底灰象的基础上,多出一个“新”字,并新增专为中国用户开发的Markdown,电脑端密码锁和Widget剪藏等功能。《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新旧版本的笔记可以实现无缝对接。目前,已有超60%的原有用户,迁移至新版印象笔记。
携手更多本土玩家,则是印象笔记独立之后,谋求发展的另一大举动。
印象笔记方面表示,已与QQ空间进行分享功能的首次尝试,本月底即将发布的安卓版应用将首次支持对外分享至QQ空间。同时,印象笔记分享到微信的功能后续也将发布上线,整体分享功能也在全面开发中。
图片来源:印象笔记官方
不可否认的是,独立重生之后的“大象”,仍将面临一些难处。
业内人士指出,虽然印象笔记入局较早,在中国市场拥有先发优势与品牌效应,但随着有道云笔记、微软OneNote、谷歌Keep和为知笔记等同类产品的诞生,其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或更加激烈与残酷。
不过,唐毅却认为,印象笔记的定位有别于与其名称相仿的应用,因此不认为在同一赛道有其他选手存在。而“笔记侠”用户增长部门的徐畅则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印象笔记入局较早,目前头部效应仍然显著。
如何在“轻”与“重”间平衡、掂量,成为印象笔记另一个不得不面对的境况。
一方面,印象笔记功能丰富;另一方面,正是功能多到繁杂,反而招致部分用户的吐槽。许多用户由此转向同类轻量级的云笔记应用,如苹果自带的“备忘录”功能。
唐毅回应包括《每日经济新闻》在内的媒体称,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现成答案。倘若太轻,门槛太低,黏性也会降低。因此,对于轻重的边界要不断掌握、调试,目前印象笔记服务轻场景的功能虽然在加强,但作为一个powerful(强力)的平台,“该有的东西要有,毕竟一大堆用户先把我们当工具用”。
印象笔记剑锋所指,正是知识生态。
信息/知识爆炸时代,一方面,海量信息令人眼花缭乱,对于信息的甄别、选择、吸收、理解,让人疲惫;另一方面,日益紧张、快速的学习工作节奏,似乎也让现代人难以慢下来,细嚼慢咽;再者,知识快速更迭、新知分秒成旧识的当下,也催迫现代人不断完成“自我革命”。如上种种,无不让现代人充满焦虑。由此催生了一大批知识付费平台/社区的产生,如得到、知乎等等。而知识付费只是知识生态的一环。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用户对于知识的消费、吸收存在“带宽”限制,因此,头部内容企业之间必然存在竞争。对此唐毅表示,不同的头部内容生产企业对于自身的精神与使命定位不同,因此传递知识的方式必然会不同。
在唐毅看来,“他(知识)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需求”、核心的需求、古老的需求,因此空间足够大。在此,印象笔记会思考自己的身份,而不会越“雷池”,毕竟在知识产生、创造、传播等环节,印象笔记处于比较沉淀的底层。正是这一特性,印象笔记会选择与知识产生段谋求不同场景的合作。
正是在此基础上,当下,印象笔记开始积极拥抱抢滩知识生态。与得到app这一内容生产端的合作便是一例。不过对于合作细节,唐毅未透露,只称会在合适时机对外宣布。
值得一提的是,除印象笔记这一核心产品之外,近期,印象笔记中国团队开始探索包括线下主题沙龙“大象识堂”、主打在线课程“大象学院”等在内的知识产品。
印象笔记方面表示,相较于其他线上课程,“大象学院”更偏重效率类的课程,毕竟使用印象笔记产品本身的核心诉求便是提高效率和处理水平,因此此类课程与核心产品本身存在互补关系。而“大象识堂”更多的是提供一个分享知识的场景。
或许因此,印象笔记也招来一些疑虑。掌阅科技CEO成湘均便表示,希望印象笔记在资本的推动下,依旧能够存有初心,保留“小而美”的姿态。也有一些“象亲”关心独立后的“大象”会否“变心”。
对此,唐毅回应称,资本就像汽车加油一样,跑得快就会加更高质量的油。而企业跑得快则取决于用户的认可。因此,设计感、底线和对用户的尊重等等,都是“大象”所坚持的。
关于下一步,印象笔记方面表示,未来的记录平台将打破信息形式的界限,声音、气味、视觉、触觉无所不包。他能记录和还原你所有的感官记忆,留存一个多维度的完整世界,这也将是印象笔记努力的方向。与此同时,印象笔记也会结合人工智能科技,加强对信息的处理和加工。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