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专访│爆款剧《那年花开月正圆》编剧苏晓苑:编剧这个职业,性价比还好

    每日经济新闻 2018-07-31 10:22

    翻开苏晓苑的人生履历,二十多年前,她曾写过科幻小说,作品还获得过银河奖;她也做过老师和记者,后来因为对文字的喜爱成为编剧,并且一做就是二十年。也许不同的职业在她看来,都是人生的风景。生于成都的她表示:“四川人有着豁达幽默、聪明能干、既吃苦耐劳又享受生活的性格特点,这样的性格影响了所有的川籍编剧。”

    每经实习记者 张玉路    每经编辑 温梦华    

    去年大热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让编剧苏晓苑得到了观众更多的关注。而在《那年花开月正圆》之前,苏晓苑早已在编剧行业深耕了20年。当问起近二十年中编剧行业发生的变化时,她用了一个反问句:“作为社会职业之一,编剧没有什么与众不同吧?”

    正如苏晓苑所说,作为社会职业的编剧少有特殊之处,但20年的时间,编剧所处的环境却又的的确确发生了巨大变化。对比以往单部剧集超千万的价格,当下头部剧集的单集价格就超了千万,在剧集价格提升的背景下,编剧收入也是水涨船高。

    采访中,苏晓苑说:“30年前,一个中文系毕业生,很可能直接进了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都有着光明的前途,他们会去做编剧吗?而现在一个毕业生,找个工作都很难,如果想靠文字维生,做编剧算是个性价比还好的职业。”

    ▲编剧苏晓苑作品介绍(图/每经制图)


    当然,“性价比还好”的前提是能写出好剧本。苏晓苑说自己每次写剧本,写到最后基本都要虚脱。在创作大热剧《那年花开月正圆》的三年时间中,她的大纲被否过七次,直到第八稿出来才被肯定。

    在苏晓苑看来,每次写剧本都像个体力活。她颇带点自嘲道:“前不久不是有人呼吁给作家提升稿酬吗,说作家们迫于生计,不得不去写电视剧,做点扛大包的活路。这说法很形象。”

    把扛大包和写电视剧放在一起,她觉得可能中国电视剧编剧还处于艺术地位的鄙视链底端,“电视剧编剧被写话剧的看不起,被写电影的看不起,更不用说写小说的了。”苏晓苑虽然这样半开玩笑的表示,但她仍旧热爱这个行业。说起曾遇到的折磨和苦闷,也没有一点苦大仇深,反而透出天性中的豁达与幽默。

    翻开苏晓苑的人生履历,在二十多年前,她曾写过科幻小说,作品还获得过银河奖;她也做过老师和记者,后来因为对文字的喜爱成为编剧,并且一做就是二十年。也许不同的职业在她看来,都是人生的风景。

    生于成都的她表示:“四川人有着豁达幽默、聪明能干、既吃苦耐劳又享受生活的性格特点,这样的性格影响了所有的川籍编剧。”


    ▲编剧苏晓苑(图/受访者供图)

    【对话苏晓苑:写剧本要耐得住寂寞,四川编剧机会不多,一旦有了机会反而更加珍惜】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进入编剧行业已经有20年,就您自身的经历来看,编剧这个行业未来的发展如何?

    苏晓苑:毫无疑问,过去这20年,影视行业和中国的很多行业一样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给从业人员带来了很多机会,作为朝阳产业,影视圈需要更多的编剧人才,但伴随着市场的成熟,影视也会告别增长奇迹,进入平稳发展的阶段。

    NBD:曾有TVB资深编剧提及,工业化程度较高的TVB培养机制让源源不断的人才进入编剧这个行业。您觉得这种方法可以借鉴到内地的人才培养之中吗?

    苏晓苑:我不太清楚TVB的编剧培养机制,我比较好奇的是他们这个机制在今天是否还在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果今天还行之有效,那就有他的合理性。说老实话,我不认为一个需要高度创意的行业人才队伍,可以用工业化生产方式培养出来,工业化的特点就是高效、可复制、标准化,如果对编剧的要求就是生产流水线上的一环,那可以,但如果要培养有个性、有特色、有思想、有创造性的编剧,可能还是需要更切实际的培养模式。

    NBD:一直以来,您的剧本大多都是原创,而这几年电视剧行业比较热衷于拍IP剧。是什么原因让您一直坚持原创,而没有做IP改编?您认为IP与原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苏晓苑:我原创偏多,只是因为机缘巧合,我不排斥IP,也不排斥改编,自己也有几部剧是从小说改编而来。网络文学的兴起,给影视剧创作带来了新的视野,新的契机,而网络文学通过长时间的积淀,的确有一批IP作品脱颖而出,不仅拥有了数量惊人的读者群,其本身的水准也是非常高的,由此改编的影视作品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好的IP作品都是原创,只不过不是影视剧本而已,而好的原创影视作品,获得观众喜爱,在某种意义上,也成了带影响力、带流量的IP。

    NBD:您之前的《花木兰传奇》《那年花开月正圆》描写的都是女性成长的故事,那您后续作品又有哪些?分别是什么题材?

    苏晓苑:目前手上的几个剧,都是现代题材,反映现代都市人的不甘、失落、奋斗与成功,当然第一主角仍然是女性。现在有两部剧的剧本已经完成等待开机,还有两部在创作中,还有几部在构思中。

    NBD:在2005年前后,您写了《芙蓉花开》和《成都往事》来讲述四川人自己的故事,我们这次统计发现整个四川籍编剧在行业中的表现也很优秀。您认为这种情况和一方水土有什么关系?

    苏晓苑:中国影视机构扎堆北京,众多编剧也因此聚集北京,虽然机会很多,但对工作性质偏个体劳动的编剧而言,未必是件好事,也许人被一个又一个的机会诱惑,反而失去了平常心,毕竟写剧本需要耐得住寂寞,需要时间打磨。而四川编剧,虽然机会不多,但一旦有了机会反而更加珍惜,我们这个行业,收获大体还是会和付出成正比,我想这也许就是川籍编剧成功的秘诀。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新华社:盘活农村土地“沉睡资产” 激发活力助力乡村振兴

    下一篇

    河北省住建厅原副厅长王舟涉嫌受贿罪被依法逮捕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